沿河:“五大突破”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经济广播 | 2021-10-21 14:36

10月19日,记者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获悉,未来五年,沿河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群众需求变化,大力推进“五大突破”行动,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县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着力抓好基础设施提升

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乌江红军渡大桥和夹石特大桥,实施乌江航道提级扩能工程,持续推进国省干道和县乡道提级改造,争取建设乌江四桥、思渠乌江大桥和县城至官舟快速干道工程,构建由线到网、县域和周边内外双循环的交通网络格局。

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以补短板、保安全、强支撑为主线,完善城乡供排水体系,提升城乡供水、灌溉用水和产业供水保障水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争取建设石岩阡水库、塘坝水库骨干水源工程,逐步解决区域性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城镇防洪和排涝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确保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

不断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全面加强城乡配电网改造,提升稳定供电水平。扎实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规划建设重要集镇管道天然气,加快推进天然气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电网改造,推动城区、乡镇、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具有建设条件的加油站充换电设施全覆盖。

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提质

持续促进就业创业。大力发展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可持续性;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帮扶弱势群体、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建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让平台成为就业岗位与劳动力之间桥梁纽带,使需求更匹配、就业结构更优化。

持续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打好高中教育攻坚战。大力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养工程,着力打造管理有方的校长队伍、德才兼备的班主任队伍、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努力办好沿河人民满意教育。扎实开展“双减”工作,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持续深化健康沿河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共体建设,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医疗服务一体化。提升县人民医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完成三级综合医院创建,建成县民族中医院、县疾控中心,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织牢织密群众幸福生活的网底。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乡村医生向职业(助理)医生转变,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着力抓好生态文明提效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科学有序布局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严守“三条控制线”,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发展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特色生态产业,构建起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超市”创建行动。

抓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乌江岸线整治、生态修复和沿江景观带建设,严格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城乡增绿工程,加强出入境断面水质监测和上下游协防协治,做到生态保护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深入推进“双十工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和管理,统筹做好工业废气、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管控,让沿河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治理体系,压实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实施企业排污许可制,制定企业准入负面清单,开展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打造生态环保执法铁军。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环保执法“长牙齿”。

着力抓好精神文化提振

全面加强思想情感认同。开展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的创建活动,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成果,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宣传教育,扎实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沿河”活动,扎实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破除封建迷信,推进移风易俗,提升群众精神风貌。提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质效,配强乡镇文化工作队伍,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倾力打造精神文化品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贵州精神,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专题活动和“乌江魂·土家情”文艺活动,积极开展“乌江先锋”“行业十佳”“道德模范”“最美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进一步发挥“西部散文创作基地”“中国楹联文化县”品牌示范作用,创作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群众喜爱的艺术作品。深度挖掘蛮王历史、茶油盐道、土司衙署等文化资源,持续深化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空心李之乡、中国白山羊之乡的文化内涵。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融媒体中心“五馆三中心”“24小时土家书屋”和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挖掘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汲取红色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红色基因。

着力抓好社会治理提标

守好法治建设“长线”。深入推进法治沿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制审核制度,确保用法制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持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扎实推进“八五”普法,让全县人民守法渐成自觉。构建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守住重大风险“底线”。用好用活“六防六化”工作法,严守风险底线,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环境。树牢“过紧日子”思想,集中财力保障“三保”支出。严格落实政府债务管理政策,统筹资产资源资金化解债务存量,遏制债务增量,确保不“爆雷”。

守稳安全生产“红线”。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加快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守牢社会稳定“防线”。强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化管理,全面打造责任信访、阳光信访和法治信访,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

通讯员: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