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贵州·对话丨范斌:以二胡韵律之激荡 聆听民族文化之回响

贵州音乐广播 | 2024-01-19 17:31

古来文人潇洒,喜吟诗作对,也喜丝竹管弦。于丝竹管弦之中,偏爱一种名为“胡琴”的管弦乐器,它也以其独特的二弦造型以及悠悠音律,彻底征服了文人墨客。后来,胡琴发展出了二胡、中胡、京胡、坠胡、板胡等十几个品种,二胡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经历千年历史长河,它仍然琴声悦耳,古音悠扬。在所有民族乐器中,二胡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单凭两根银丝细,一缕马尾长,就能奏出人间冷暖,奏出盛世辉煌,奏出金戈铁马,奏出儿女情长。

一代代杰出演奏家及作曲家们,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使二胡的演奏及作品逐渐多元化,民族乐器的光芒也愈加夺目。在二胡演奏技法的内涵里,包含了中国文化广博的范围与深度。

FM91.6贵州音乐广播1月20日14:00,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贵州省二胡演奏家范斌走进《原创贵州·对话》,以二胡韵律之激荡,聆听民族文化之回响。

扫码在线收听节目:

百姓关注App扫码观看:

二胡,来源于民间,它代表着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审美情趣,是传统文化艺术精粹的缩影。多年来,范斌对二胡艺术坚持不懈地苦苦追求探寻,使得他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艺术风格。娴熟精湛的演奏技艺、大气的台风、丰沛的情感、浓郁的民族音韵,他用二胡乐音为我们营造了深邃动人的音乐意境,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二胡上两根有形的弦,慢慢成为范斌的两根心弦,奏出乐章,也奏出自己内心的理想情操和国乐信仰。

范斌演奏《红梅随想曲》片段

梅花“气节坚贞,凌寒吐艳”的特征与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的精神风貌极为契合,从而备受人们追逐崇尚。人们赏梅,唱梅,颂梅,吟梅,画梅,留下了无数美丽芳华的诗篇画章。范斌演奏的《红梅随想曲》是著名作曲家吴厚元于1980年为二胡与管弦乐队所写的一首单乐章协奏曲,该曲是以歌剧《江姐》主题曲《红梅赞》及部分旋律等音乐片断为素材而重新构思创作而成的。乐曲以宏大的气势,悲壮的情调,塑造了女英雄江姐的高大形象,讴歌了她的革命理想情操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进而表现了人们将这些美好的品格化作对红梅的向往和赞颂。在范斌看来,与传统曲目相较而言,诸如《红梅随想曲》这样的现代曲目更能衡量演奏家艺术水平成熟的水准。现代曲目更讲究技巧,而传统曲目则讲究的是内在的修养。

作为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贵州省知名二胡演奏和教育工作者,范斌始终用二胡“传民族经典,奏德育琴曲”,始终在教育一线上躬耕不辍,在匠心育人中践行初心,也因此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二胡演奏家,呈现了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艺术舞台。学生们在舞台上呈现出的综合水平,不仅仅体现在演奏技术上,更是他们人格、品德,乃至艺术境界的涵养锤炼。弹指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接力的是一部部作品,更是以乐化人、以声传情的艺术境界,是艺无止境、攀登高峰的悉心追求。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书记院长与我面对面”座谈会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国乐骄阳》音乐会

“收百世之阙问,采千载之遗韵。”所谓传统,既有传承,也有创新。范斌一直要求学生在驾驭演奏技巧和诠释作品功力的基础上,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二胡拉动的不仅仅是琴弦,而是焕发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新生机,是积淀数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这是二胡演奏家自身所要达到的时代高度,也是努力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范斌,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贵州省知名二胡演奏和教育工作者,培养的学生遍布全省各地,许多学生在省内外专业比赛中获金、银、铜等奖项。  在社会团体历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二胡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曾赴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

FM91.6贵州音乐广播1月20日14:00,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贵州省二胡演奏家范斌走进《原创贵州·对话》,以二胡韵律之激荡,聆听民族文化之回响。

扫码在线收听节目:

百姓关注App扫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