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贵州丨夏日炎炎,何不就着凉拌黄瓜、酱黄瓜,安心“吃瓜”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贵阳也进入酷暑季节,虽说对于那些“火炉”城市的朋友而言,刚刚超过三十度,实在算不得是真正的酷暑。但我们习惯清凉,还是会有些难免的胃口不彰。
夏天的开胃食品里,我自己偏爱一味腌黄瓜,也有称为酱黄瓜的。
不过很惭愧,我从来不知腌或者酱黄瓜的做法,都是网购而来。黄瓜切片,酸中略带甜味,口感极脆,嚼起来嘎吱嘎吱,下泡饭或者粥,都是一流的味道。
倒是以前读汪曾祺先生公子汪朗的书,见他介绍过腌黄瓜的制作流程:“我家便有一道西法腌泡黄瓜皮,用来待客,屡受好评。先将黄瓜洗净,切成两寸左右的长段,用小刀将瓜皮和部分瓜肉镟至瓜子处,弃子不要。然后将瓜皮略腌,放入西式腌黄瓜的汁中,置于冰箱中两三天,即可上桌。此菜制作时需注意两点:一是瓜段要先用盐杀一杀,以使瓜皮略有韧性,免得镟时断裂;二是腌制瓜皮的汁水可以自配,更简便的方法是买一瓶腌黄瓜,吃掉黄瓜后,将汁水留下,再加入几瓣蒜,两根干红辣椒,适量的盐和味精,即可用来制造新产品。这道菜咸中带酸,口感爽脆,微带蒜香椒辣,十分宜于餐前开胃,且对于刀工、火候、调味并无讲究,会削苹果皮的人就能做。”
大概也是汪先生自己传下来的做法,几时可以按图索骥,尝试一把,应该不会失手。我喜欢稍微带点甜的风味,不妨略加冰糖少许。
腌黄瓜中外皆有,喜欢喝精酿啤酒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配酒的各种西式烤肠、薯条里,除了酱料,一般都有酸黄瓜,而且非常酸,不难理解,吃那些肉类和淀粉类食品,的确容易腻,偶尔啃几口极酸的黄瓜,的确还蛮搭的。
在我印象里,很多欧美国家都嗜好酸黄瓜,而且,有的酸到简直构成了挑战。某次在一个朋友处聊天,他偷偷摸摸从冰箱里抠出一瓶不知是俄罗斯还是哪里的出品,打开请我们试吃,明知其中有诈,还是颤巍巍拈起一片入嘴,酸到怀疑人生。
说回普通的黄瓜做法,这是个极其平民化的食物。腌制之外,鲜吃亦佳,最普通的莫过于凉拌。黄瓜很奇妙,不能切,最好是拿刀侧直接拍过,弄成不规则的小块,仿佛沾了铁的味道就玷污到其青黄。至于加什么调料拌,各地有各地的风味,我自己的看法是,蒜泥、醋和一点点白糖必不可少,辣椒的话,视自己的喜好而定。贵阳人肯定离不了糊辣椒的加持,我还见过往里边加木姜子油的,不反对,但我自己不会加。
很多人认为,黄瓜就是王瓜,不少地方确是混为一谈的。比如,乾隆皇帝就认为:“余以为王瓜即黄瓜,每于四月进鲜。”《学圃余疏》云:“王瓜,燕京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中官取之以贡”。唐人诗云二月中旬已进瓜不足为奇矣云云,足为王瓜即黄瓜之证……”
其实不然,“王瓜”属葫芦科栝楼属,是中国原产的蔬菜。而黄瓜也叫作“胡瓜”,虽同属葫芦科,原产地却是印度。黄瓜是长条形的,表面上有瘤状的凸起。经常做家务的朋友都知道,吃之前,还得稍微刮一刮;而王瓜果实接近于椭球形,表面平整,颜色偏于橘黄。两者之间,颇有不同,只是大多数人并不特别区分罢了。久而久之,也就有点混淆起来。
其实,无论黄还是王,这两种瓜都很适合炎热的夏天,让我们合情合理地当一盘“吃瓜群众”。
缩略图为AI所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