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上海苏州河 | 在水岸休闲步行带,看遍沪上百态风情

青年报 | 2021-04-09 09:30

上海苏州河黄浦段绵延3公里,水岸休闲步行带分为三段:东段“苏河之门”(外白渡桥—河南路桥),突出“一江一河”相交处的门户形象;中段“苏河之眸”(乌镇路桥—河南路桥),漫游看遍沪上百态风情;西段“苏河之驿”(乌镇路桥—成都路桥),享受滨河舒适生活。

那些河畔美景,你去“打卡”了吗?

“苏河之驿”

上海苏州河黄浦段西段“苏河之驿”全长410米,是集绿地、道路景观、亲水平台为一体的大型公共空间。

在乌镇路桥西侧的河岸,设计师利用地势、房屋的高低差创造了一些高坡,种上绿植,再摆上座椅,俨然是可以休憩的平台,游人在高坡上可休闲、可望水。

飞鸟亭

位于上海乌镇路桥西侧的公共亲水平台“飞鸟亭”,因造型酷似飞鸟而得名,是行人驻足停留的好地方。

亲水平台上原来只有白伞造型的遮阳物与座椅,功能相对单一。设计团队将遮阳物的材质改为铝板,呈现折叠造型,下面一排是座位,其上可以攀爬植物,起到很好的遮阳效果。

九子公园

沿着苏州河南岸一路向西,便是升级改造后的九子公园。改造前,九子公园对着河岸的一边是封闭的,设计团队打开九子公园的围墙,使公园与苏州河自然融合,仿佛是苏州河河岸向腹地延伸出来的公共空间。

打弹子、滚轮子、掼结子、顶核子、抽陀子、造房子、跳筋子、扯铃子、套圈子,九子公园以九种老式弄堂传统游戏为主题,用图文并茂的九宫格拼图详细介绍了这九种游戏。公园内部的九子大道边有九组雕塑,一旁的标识牌上描述了对应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八号桥艺术空间

在上海新闸路桥和乌镇路桥之间,一幢建于1908年的多层建筑伫立在河畔,这里曾是“中国通商银行第二仓库”和杜月笙私家粮仓。如今,它是“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以举办艺术展示活动为主,仓库古旧的历史原貌被尽可能地保留,古朴又前卫。

楼梯拐角处、黑铁库门入口处和仓库内部的墙壁上,建筑内到处都有各种颜色的警示标语,不禁让人想象,在这里曾经存放过多少重要的物资,从哪里运来,又运往哪里。

“苏河之眸”

改造前,上海苏州河黄浦段的很多河岸都被高高的防汛墙围挡,按照苏州河的防汛要求,防汛墙要达到5.2米。人站在防汛墙之外的河岸上,几乎不可能看到河水。

设计团队因地制宜,打破了这些“不可能”。根据改造方案,在沿岸道路狭窄的苏州河黄浦段中段,“玻璃防汛墙”可以让行人可以轻轻松松看到河水。因此,中段有个好听的名字——“苏河之眸”。

“第一加油站”

行至上海苏州河南岸四川路桥,昔日的“第一加油站”仍在。1948年10月10日,这座加油站开始营业,如今已被改造得焕然一新。

原来传统造型的红色加油站摇身一变,成了灰色的“苏河折”造型——仿佛从地面翻起的折扇,既有现代感,又与苏州河隽永含蓄的气质相匹配。

加油站还综合了服务和景观功能:从头顶拉下的悬挂式油枪,让人耳目一新,行人小道旁的加油机雕塑,述说着行业的历史。加油站楼上则咖啡飘香,游人在此品着咖啡,看着苏州河流淌,感受“慢生活”的悠闲。

“苏河之门”

主题为“苏河之门”的景观绿带中,设计师用多种植物构造了一座色彩明艳的“最美花园”。以花为媒,以林为调,“最美花园”将划船俱乐部与外白渡桥相连,将悠久的船文化历史与生活艺术结合。

“最美拍照点”介亭

走过“最美花园”,望向上海苏州河岸边,一段30多米长的钢结构亭子架在两米多高的水泥墩上。这处亲水空间是利用原吴淞路闸桥拆除后遗留的水泥桥墩创造的,也是黄浦段东段“苏河之门”的标志之一。

设计团队给这段亭子起名叫“介亭”——介与借谐音,意为借桥墩而生。介亭造型简洁明快,搭建在灰色的水泥桥墩上,透着浓浓的工业风。

站在介亭上赏景拍照,人的视线“抬高”,视野绝妙:一边是奔向黄浦江的河水,一边是历史感厚重的外白渡桥,抬头远眺,陆家嘴地标建筑群隔江相望,不愧是摄影师们认定的苏州河畔“最美拍照点”。(作者:周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