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获奖作品展播丨三代人的筑路梦

贵州交通广播、贵州公路 | 2025-03-20 16:33

我的老家青丰村,就是毕节老八景之一——丰乐秋成旧址所在。据《大定府志·疆土志六》载:“丰乐原,在城西十里大路旁。崇山峻岭,磴道迂回,烟火数家,零星散处。”明代毕节卫指挥林晟有诗《丰乐乡》:“野老杖藜山径里,牧童吹笛晚风前。要知击壤声中事,社酒新篘乐醉眠。”

从文献资料和古人诗词记载来看,丰乐乡虽处毕节城近郊,尚有西出云南的326国道贯通,但“崇山峻岭,磴道迂回”,左有小岭坡,右有大岭坡,交通确实不便。再看乡里的乡村道路,林指挥的“野老杖藜山径里”所描绘的一点也不假,哪有什么大路,只有一条从村寨通过的“山径”而已。我们称它叫小马路。之所以称小马路,就是因为它窄得只有马车能通过。但别看它小,此路连通岔河村、犀牛村,还有空水冲、老鹰岩,而且上面还有两个小煤窑,可以说是这里重要的运输通道。但到后来,沿路的村民占道堆粪、倒灰、踮门槛,索性连马车也不能过了。没有了路,马车往哪里走?往河里走,往穿村庄而过的丰乐河里走。但这条河可是我们的饮水河,马车一过,水浑了,就不能吃了。所以,我们只得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要赶在马车没有出发之前,先把缸里的水挑满。

在幼小的记忆里,路是阻碍,路是煎熬,路是我人生历程中曲曲折折的坎。

后来,我去县城读初中,对路的感受更深刻了,可以说是雨也忧晴也忧。雨天,最难走的是从家到国道的乡村路。这可是标标准准的“水泥路”——满眼的水塘、淤泥,真找不到下脚的地方。体育课,老师要求穿白网鞋,从这路上走到学校,白网鞋早就变成黑网鞋了,而且无论走到哪里,满脚的稀泥,都要留下脚印一串串。看着同学们投来的异样的目光,无限的自卑涌上心头。算了,穿长筒雨胶鞋吧!出门的时候倒是方便,到了学校水管一冲倒是干净了,只是到了中午,在火辣辣太阳底下,鞋胶被晒烫、晒软,小脚在里面那个热呀,那个冒汗呀,只有我知道!而且不能把脚伸出来——臭!但是那宽大的脚筒怎能阻止臭气的散发?同桌——那个把身子扭得很远,还要拉衣襟遮住鼻子的美丽的小女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创伤,至今也难抚平!最后,还是母亲想出一个好主意——在大路边找一个熟人家存放鞋子,走出“水泥路”,换上白网鞋,干干净净上学去;放学,换上雨胶鞋,臭气熏天回家来。也许你会问,晴天,走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间小路上,那份惬意,怎么会忧?是的,晴天,乡间小路干了,特别是夏天晴朗的日子,月光之下,丰乐河的水哗哗流淌,蛙声此起彼伏,萤火虫忽闪忽闪,凉风微微地吹,闻着稻花的香,丰乐的美也只有我知道。只是白天,国道就难走了。火辣辣的太阳,路面的柏油被晒化,脚一踩上去就被粘住,特别是那个年代流行的白边鞋,更是寸步难移了。只能选择路边没有柏油的地方,小心翼翼地走回家。

那时候,催我奋进,催我坚韧的,除了贫穷,就是家乡这路给我带来的艰难的生活。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条宽敞的,立着路灯杆的,平平坦坦的真正的水泥路,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在少年的认知里,路是便捷,路是尊严,路是我心心念念的彼岸。

再后来,我考上了工作,离开了这个艰难的地方。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我,说青丰到岔河的路改道了,扩宽了,而且对门魏家院子的魏老板还要出钱把它打成水泥路。现在,到达黄家龙门的,只剩下500米的稀泥路了。她和父亲商量,准备带领大家筹钱,有多出多,有少出少,自己解决这最后500米的水泥路。这样,大家就可以干干净净地走进毕节城了。

说干就干,母亲在家挨家挨户集资,父亲外出找老朋友老领导拉赞助。很快,修路的物资准备齐备。村民们扛着锄头,抡着锤子,一锄一锄地挖,一锤一锤地敲。不到三个月,一条平平坦坦、宽宽敞敞、结结实实的水泥路建成了。通车的那天,我专门请假回家。看着眼前的路,不禁热泪盈眶……在母亲七十五岁生日的时候,我给母亲写了一首诗:

致母亲七十五寿

养畜耕犁业小商,且将疾苦作寻常。

容吾错误二三斗,消我忧愁四五筐。

引水开渠传祖德,架桥修路惠家乡。

一根情意绵绵线,串起亲朋邻里香。

妻说,“架桥修路惠家乡”一联太高调了,能不能换一下?我很生气,母亲本来就实实在在地做了这些事,为什么要换?但转念一想,高度赞扬的话还是要留给别人去说,自家确实该低调一些,于是改为“修桥补路惠家乡”。

前不久,侄儿结婚,我们全家一起回到老家,恰逢下雨,但每家每户,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硬化路相通,那种一步三滑历史一去不复返。我提议,开车往岔河村、犀牛村逛逛,大家一致同意。水泥路在山间蜿蜒盘旋,轿车在林间自由穿梭,白云从头顶轻轻飘过。一路上,水果采摘园,梅花鹿养殖场,花椒种植基地,让人应接不暇。一脚油门,又到雄嘎苗寨景区,广场上芦笙阵阵,甘堰塘边钓者悠闲,山坡上黄牛回眸,配着车里的乡村音乐,我特别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告诉妻,这样的环境,我应该在哪里见过。妻笑着说,这是不是你以前向往的美国电影里美国西部乡村的景象吗?对,我惊喜,以前看到美国电影里乡村,开着车种地,开着车放羊,觉得那是人间天堂。回头望着远方,我不禁感慨,以前只能有梦中天堂,而现在,我正置身于我的天堂里。

转了一圈,从王官村出来,再经326国道,回到家,雨停了,侄儿婚宴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只是家门口积了一大汪水,行走很不方便。我说去扫一下,大哥说扫不了,这是打路的时候隔壁家抬走了几撮水泥砂浆填他家门槛,这里的路面就凹下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打个洞,把水排到沟里去。母亲在一旁说,那就打呀,要多少钱我出。我笑母亲像一个暴发户。母亲却笑着说,政府出那么多钱把路修好,让我们农村的房子也能租几万块钱,我出这点钱算什么?正说话间,表哥家的幺儿子扛着电钻就开始干活了,一边钻一边说,哪里要大爹出钱,大家的路就该大家维护……

是呀,大家的路就该大家维护,维护好这路,就维护好了一方的繁荣。因为——这路,是经济之路;这路,是和谐之路;这路,是自豪之路;这路,是乡村振兴的铁肩!

不由得想起儿子读高一时选科的事,儿子要选“物、化、地”组合,我觉得“物、化、生”的选择面更广一些,儿子硬是不答应,我一直说不服他,后来,反而是他说服了我。他告诉我,他想做一个路桥方面的工程师。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给他讲的路带给我的苦难经历;其二就是二外公对他的影响,二外公在路桥方面荣获的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以及享有桥梁工程的诺贝尔奖之誉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让他崇拜不已。不过,前不久,二外公又告诉他,叫他的大学不要再选择路桥方面的专业,贵州乃至全国的公路都基本被他们建完了,这方面的专业目前难有用武之地,如果真想传承他的事业,就去学人工智能,对公路桥梁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中国公路的现代化进程。所以,他打算去学习与公路桥梁相关的人工智能。他还向我海吹,将来,他一定要让贵州乃至全国的公路变得更加便捷,更加智能,更加舒适!

这样的理由,我怎么能够拒绝?但更触动我的是他二外公对他说的话——贵州乃至全国的公路都基本被他们建完了,这是一个公路人多么骄傲的声音,这是一个贵州人多么自豪的声音,这是一个中国人多么幸福的声音!路不再是一锄一锄地挖,路不再是一锤一锤地敲,在今天,路是科技,路是创新,路是文明,路是民族复兴的巨轮。

我开着车,飞驰在回城的路上。突然想起一句记不得是谁写过的话:“故乡,是小时候拼命逃离,长大后,想回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看着眼前的路,高速四通八达,村村通、组组通,串户路、硬化路,我想把这句话改一下:故乡,是我们什么时候想回去,就什么时候能回去的地方,故乡,不只是在记忆里,故乡,就在我们的脚下。

交通,助我们走出大山;交通,助我们走出桎梏;交通,助我们走向全国;交通,助我们走向世界;交通,助我们走向科技新时代。交通,缩短了我们的思念;交通,留住了我们的乡愁!

作者:黄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