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健之声丨毕节市:抢中医发展之机,出健康民生之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在毕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毕节中医药事业以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壮大的中医人才队伍、不断提升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用心呵护区域百姓的健康,在党的二十大来临之际,谱写了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多大年纪了?小便解得顺畅不?舌头伸出来看看。”在毕节市中医医院的刘尚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毕节工作站诊室,国医大师刘尚义正为一名76岁的老人把脉问诊,诊室外,是一大批慕名而来就诊的患者。
“知道刘大师要来,我七点不到就来排队了,之前找大师看病要去贵阳挂号,还不一定能挂上,现在大师能来毕节,就不用带着老人奔波了,非常方便。”诊室外等候的家属高兴地说道。
刘尚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毕节工作站于2022年1月14日成功落户毕节市中医医院。全市将充分发挥这一高层次创新平台,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造福全市群众。工作站每月定期邀请国医大师刘尚义或其弟子前来坐诊正是其中举措之一。
在毕节市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培训现场,学员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课。“这次培训受益良多,让我们对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有了更深的认识,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也为我们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规范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一名参加培训的学员如是说。
近年来,毕节市加大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力度,市县级共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50余批次,培训乡村级医务人员及技术骨干上万人次。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举办三届“毕节市中医药养生文化节”,组织宣传和义诊活动100余次,服务百姓,大力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
近年来,毕节市牢牢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机遇,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努力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同时,也取得了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筑起中医医疗高地。毕节市中医医院龙头医院地位充分彰显,2022年7月,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考核结果公布,在全国465家中医医院排名中,毕节市中医医院排名148名,全省排名第二名。并于2022年6月正式挂牌贵州中医药大学毕节中医医院。
——筑起以市县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四级中医服务网,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有229个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279个,实现全覆盖;纳雍县人民医院获得2017年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大方县于2019年通过全国中医药先进示范县创建复审。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毕节市高度重视中医药特色人才引进,制定落实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政策,确保人才“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在毕节市中医医院建设“西学中”培训基地,并于2022年2月接收全市第一批学员共265名正式开训。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共有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2089人,其中高级职称151人。五年来,共引进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7人。选派中医药业务技术骨干380余人次到包括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省内外知名中医院进修培训,发展壮大中医力量。
——中医药产业在毕节遍地开花。毕节市气候温润、光照充足、土壤富含微量元素,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毕节以建好10家“定制药园”为抓手,完成中药材种植102万亩,产量10.95万吨,产值22.03亿元,产量、产值增速在全省均排前三名;培育了大方、威宁、赫章3个10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大县,重点培植天麻、半夏、党参等道地优势单品,大方天麻、赫章半夏核心产区全国闻名;天麻两菌繁育技术全国领先;通过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共享模式,29家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年新增用工岗位2150个,促进2405人稳定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效果显著。
——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各级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建立了中医文化长廊、中医文化园,加强中医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塑造,切实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2020年-2021年连续举办两届全市中医养生文化节,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让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积极利用端午节等重点传统节日,开展中医诊疗服务活动,加强中医文化宣传,提高群众的参与率。
下一步,毕节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中医药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会议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抓住“三个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全面推进全市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