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七夕不只是玫瑰与巧克力——听龚德全教授讲述《七夕节的民俗演变与传承》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直以来,民间都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传说每年的七夕他们都会“鹊桥相会”。也有说最早七夕只是为了纪念“织女”,这一天女儿们会结彩缕穿七孔针,以此乞求智巧,所以这一天又叫“乞巧节”。而现在,我们习惯称“七夕”为中国情人节。
那到底何为“七夕”,“七夕”如何成“节”,“七夕节”的民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呢?2020年8月22日孔学堂邀请到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龚德全作客讲学,为大家讲述《七夕节的民俗演变与传承》。
龚德全教授
最早“牵牛”“织女”二词是作为星辰名称出现于《诗·小雅·大东》中,与浪漫无关,更多的却是讽喻。直到西汉年间,受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影响,牵牛织女开始从天上星辰逐渐走向人间,今昆明池两侧竖立的牵牛、织女石像,首次以人形出现。
虽然先秦就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但首次出现关于七月七的民俗记载是在东汉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至此双星(牵牛星与织女星)并未相会,仍然隔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直到西晋傅玄《拟天问》中,终于“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牛郎织女的传说也终于与“七夕节”相融合。
“七夕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密不可分的,提到七夕节,就会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说起牛郎织女,也离不开他们在七夕相会的情节。从现代文化形态的客观表现来看,两者确实是融为一体的;但从历史演变角度来看,两者的融合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文化过程。”龚教授从一篇篇古籍的时间轴中为大家抽丝剥茧地道出了七夕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生成及融合轨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每年七月女性就会开始纺织,八月织布,九月缝制寒衣,而七月织女星尤其灿烂。正如七夕节是唯一一个属于女性的节日一样,织女星也是满天繁星中唯一一颗属于女性的亮星。从古至今,斗转星移,每到秋夜,织女星都会升上夜空,给人间女子带来祝福。
龚德全教授
龚教授还和大家分享了古人过七夕的一些习俗。比如“曝衣晒书”“乞愿乞巧”“乞求子嗣”“驱疾防疫”等,市民群众纷纷感慨今年的“七夕”终于不用只俗气地“遇见玫瑰与巧克力”,可以过一个妙趣横生又有历史感的民俗节日了。
“‘七夕’二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很深、很远,它代表了一整套与中国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体系。倘若现代人能在初秋夜晚仰望星空、遥看牵牛织女、回望历史与传说、给孩子们吟诵古时童谣与凄美的诗词,那么,我们在忙忙碌碌的人生中,也会多一些倍感自豪的文化归属感,多一些诗意栖居的浪漫遐想!”讲座末了,龚教授感慨现代人的生活少了“仰望星空”的诗意,更多的时候是被手机“绑架”着“低头忙碌”。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或许当我们在迷茫中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仰望星空,最亮的那颗星会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而此后的七夕,希望大家不要只看见“玫瑰与巧克力”,仰望星空,浪漫的情人节背后也有浩瀚星辰的力量。
教授简介
龚德全,中山大学民俗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后;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六盘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
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与撰写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贵州专业文艺奖”,教学成果获第三届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中国民俗学会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项目(2项)、贵州省文化厅项目等各类高级别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贵州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