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说夜郎丨册亨“开发黔南”石刻,贵州抗战历史的有力见证

撰文:龙虎 | 2025-11-04 20:56

册亨县册阳村西北燕子岩,离地3米崖壁上,有一方横长形摩崖石刻,高0.77米,宽2.65米,楷书阴刻“开发黔南”四个大字,落款:“黔桂五厂特工第一大队为;陈段长暨张二区长纪念;田培斌撰;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一日立。”这方摩崖石刻是纪念沙八公路落成通车。

“开发黔南”摩崖石刻

沙八公路是纵贯今黔西南州中部的第一条公路,全长266公里。起点是晴隆县沙子,与滇黔公路相接,终点是册亨县八渡,通过渡船通往广西旧州、百色,最后抵达南宁。相较民国二十三年(1934)建成贵阳经贵定、都匀、独山、麻尾,最后至广西南丹县的“黔桂公路”,沙八公路位于其西,因此也称“黔桂西路”。抗战前期,民国二十五年(1936)夏,滇黔公路贵州段的晴隆“二十四道拐”修筑完成通车。同年10月,时任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县)专员王庆芳组织沙八公路开工。

沙八公路分两段。第一段为晴隆县沙子到安龙,又称“南笼路”,全长134公路,途经晴隆的碧痕、大厂、沙氽,兴仁的下山、高武、县城、李关,安龙的屯脚(今属兴仁)、鲁沟、普坪、钱相,最后到达安龙县城。贵州省建设厅公路局成立“南笼路第一、第二总段”,负责边勘测边施工。第一总段为晴隆县沙子到兴仁,10月开工。第二总段为兴仁至安龙,11月开工。国民政府规定强制征召义务工,沿途各县18岁至45岁的壮丁,除现役军警、独生子、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不能征召,其他被征工者,都要自带口粮和工具,参加修路。共计征召3.5万人,县长任总队长,区长任大队长,乡、村(保、甲)长任队长和组长,每组30人。修筑一公里,政府奖励1000余法币。抗战前期币值稳定,1000法币可买耕牛20头。第一段“南笼路”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4月完工,统计工伤、病死者约240余人,晴隆县沙子建有“南笼路殉事员工纪念碑”纪念。

第二段为安龙到册亨八渡,又称“安八路”,全长132公里,从安龙县城出发,途经兴隆、打牙,册亨的威旁、冗渡、册阳、者楼、秧坝,最后到达终点八渡渡口。早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刘名晋任册亨州同,就曾修建安龙至册亨的“刘道”,只是未完工。民国二十五年(1936),李光啟到任册亨县长,贵州省建设厅公路局还三次派人勘测,据《册亨县志》记载,县财政科长丁寰光也曾参加勘测工作。沙八公路第一段完工后,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交通部公路总局成立“黔桂西路贵州安八段工程筹备处”。同年11月,贵州省政府公布“贵州省修筑黔桂西路贵州安八段实施管理办法”。与第一段“南笼路”修筑方法大致相同,第二段“安八路”共计征召约2万人,其中安龙段石工队长正是大名鼎鼎的王仁孝。册亨县共计征召7000人。民国二十九年(1940)3月30日,“安八路”完工,时任县长涂月僧亲赴工地,发放陈总段长拨付给民工的奖金,每人10法币。册阳这方摩崖的落款时间是“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一日”,能够印证完工时间。

沙八公路虽然通车,但粗石便道,随时滑坡塌方,通行时断时续,并不顺畅。遗留的后续工程巨大,特别是石工。期间因南宁失陷,国民政府曾密电暂时停工,加上待遇低,伙食差,导致大量筑路工人逃跑。民国二十九年(1940)11月,南宁光复,交通部公路总局成立“黔桂西路安八段工程督工处”,新任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刘时范紧急招募约5000石工,严苛管理,重新复工,断断续续,直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2月,全面完工。民国三十四年(1945)初,美军在华作战总司令部司令麦克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徐实圃曾经到册亨视察沙八公路,并安排美军1880工兵营使用推土机、碎石机等机械加宽道路,保障军用物资运输,为抗战尾声的桂柳反攻战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开发黔南”摩崖石刻

“开发黔南”摩崖石刻正是贵州抗战历史的有力见证。修筑公路需要大量材料,因此在不同地段设有场站生产和堆放材料,落款中的“黔桂五厂”就是其中一个。“特工第一大队”即“石工队”,这方摩崖就是石工队施工镌刻。落款中的“陈段长”,即修筑“黔桂西路安八段”的总段长,史料暂未查到名字。时册亨分为七个区,第一区区公所驻册阳,第二区涵盖今册阳北部的广大地区,区公所驻坡妹,“安八路”部分路段就在该辖区。落款中的“张二区长”即第二区张姓区长。另外,作为“黔桂西路安八段”的完工纪念,石刻中的“黔南”不是指今天的“黔南州”,而是指贵州。贵州称“黔”,位于祖国南部,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