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科普 | 秋季过敏来袭,不妨试试这些招儿
秋花粉季里,每天空气中花粉含量最高的时段是上午十点和午后两点,这两个时段建议过敏人群减少外出。室内活动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新风设备。开窗通风的时间建议选在晚上9点左右,通风时长也不宜超过20分钟。如需外出,建议佩戴防护口罩、防护眼镜、帽子、穿长衣衫或使用鼻腔用花粉阻隔剂。开车过程中紧闭车窗,以减少花粉接触。外出归来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饮食方面,易过敏人群要注意均衡营养摄入,多吃水果、蔬菜以及抗过敏食物,如绿叶菜、西红柿、大蒜、蜂蜜等;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饮酒。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在花粉季进食某些食物时,会出现口唇部瘙痒、发麻、肿胀或皮疹、腹泻,甚至胸闷、气短、意识丧失等症状,这是因为这些食物中可能含有与花粉成分类似的过敏原,过敏患者应避免进食这类过敏食物。
抗过敏药物或脱敏治疗都是选择
在花粉季到来之前,过敏体质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提前服用抗过敏药物。
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药物为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鼻喷剂包括抗组胺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包括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免疫抑制剂类,抗组胺药等;吸入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短效β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等。
抗组胺药是治疗过敏的常用药物。如果患有过敏症,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致敏原视作有害物质,身体在抵御有害物质入侵时会释放组织胺,而组织胺会引起炎症,特点是小血管扩张和有关部位周围的皮肤或组织肿胀。抗组胺药具有拮抗组织胺的作用,故能缓解敏感症状。但抗组胺药有个很典型的副作用就是嗜睡。因为组胺也存在于大脑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刺激大脑,提高注意力和理解力。但服用抗组胺药后,大脑内的H1受体被拮抗,使组胺无法与之结合,导致大脑活动减缓,因此容易出现嗜睡等状况。特别提醒,在进行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前,最好不服用抗组胺药。
脱敏治疗也是过敏患者的选择之一,现在有皮下注射脱敏治疗和舌下含服脱敏治疗两种。皮下注射脱敏治疗应用范围广泛,是免疫治疗的常用方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维持剂量,推荐疗程3至5年。舌下含服脱敏治疗是将过敏原提取物滴于舌下1至2分钟后吞服,然后逐渐增加剂量,3至5周内达到维持剂量。目前,临床应用的舌下含服药物有粉尘螨滴剂和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滴剂两种。
作为一种对因治疗,脱敏治疗是唯一能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疗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症状、减少对症用药,而且停止脱敏治疗后还具有长期疗效,可预防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或出现新的过敏原。
如果过敏患者出现胸闷、气喘、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加重的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施治。
秋季常见致敏草木
葎草
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茎、枝、叶柄均具倒钩刺,花粉直径一般为20至30μm,致敏性强。除新疆、青海外,我国南北地区均有分布。花粉过敏常发生在8至9月。
大籽蒿
二年生菊科蒿属草本植物。主根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直立,高可达150cm,分枝多;茎、枝被灰白色微柔毛。花粉过敏常发生在7至10月。
灰菜
一年生藜科藜属草本植物,高30至150cm。分布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我国各地普遍生长。常见于路旁荒地及田间。花粉过敏常发生在8至9月。
豚草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45至150cm,常见于田野、路旁或河边的湿地。因其花粉中含有水溶性蛋白,与过敏人群接触后可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反应。花粉过敏常发生在8至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