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顾 久:贵州文化最伟大的目标是指向未来
主持人:大家知道,在前不久发现的大松山遗址里面,发现了很多的物品,但是独独没有兵器,证明这么多年似乎是没有战争,倒推1000多年前,您怎么看待我们的包容心?
顾 久(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这一点非常打动我,我到实地看过,它有2000多个墓葬,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代都有,里边有大量的生活用品,但是就是没有兵器。它让我看到了贵州人美好的那个面:小社会。人和人是和谐的。就像老子所说的: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们根本不用列阵,人和人之间有职分,大家不会去贪婪的要求别人的东西。在黔东南,没发现过一个庄园,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人和自然是和谐的,几百年、上千年来,山上的树还是绿的,水还是清的。
此外,小康之后,孔夫子给我们列了一个大同的目标。这个大同是什么呢?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都有职分,女人都有婆家,所有的人都在出力,但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贵州文化最伟大的目标在于指向未来。
龙永图(前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明: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它对和平的追求,说明了为什么贵州几十年来,一直是民族团结的一个模范省。这在当前特别强调我们民族的大团结、国家的统一的时候,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原因是什么?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对于我们今天就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