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孩子 留守儿童的故事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作者:吴光华 周光平 马碧洪 黄斐 王娜娜 责编:王军 编审:张翔 | 2020-01-20 19:49

歪染学校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南盘江镇,全校师生260余人,90%的是少数民族。这里有一群稚嫩的孩子,他们纯朴、坚强、善良,其中30%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外出务工,于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周末的清晨,雾气还没有褪去,一切都被笼罩在朦胧里,大山里的人们起身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老师们驱车前往留守儿童家里进行日常家访。

姐姐韦应秀,三年级,妹妹韦应缝 ,幼儿园中班,她们和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父母常年在外,独立生活,早已成为习惯,韦应秀照顾弟弟妹妹成为了她的另一个任务。

黄方洪,五年级,父母远在两千公里的城里打工,家里只剩年迈的奶奶和不到的两岁的妹妹。

黄方先,二年级,平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远在广东打工,孩子两年没见他们。

孩子是父母的贴身小面袄,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关爱,陪伴他们成长。

记者:“你想爸爸妈妈吗?”

黄方洪:“想。”

韦应秀:“想,可是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

黄方先:“我好想他们,希望他们快点回来。”

......

长期与父母分离,小小年纪的他们比同龄孩子更多了一份对爱的渴望。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给孩子们精心布置了爱心小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得到了老师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

由于孩子上学的路蜿蜒崎岖,学校成了周围村上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农村学校,住校生可以享受一日三餐困难的生活补助。

当每一个孩子,走进校园时,学校就是他们的温馨的家园,学校建了1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为家离学校较远的孩子提供住宿方便,宿管老师每天的悉心照顾,让孩子得到了像家的关爱。

老师们一直在想,除了为他们打开知识的窗口,还能为孩子做什么呢,他们抽出宝贵的时间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样的兴趣课程,利用课余的时间,将体育、音乐、绘画、拓展活动等多样课程融入其中,让孩子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以外,还能拓展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歪染学校校长 罗长国说:“歪染学校地处山区,多数学生是少数民族,而且还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数从小缺少关爱,性格有些内向、自卑,很多事情压在心里不说,我们通过课外兴趣活动能让他们变得更阳光,对生活更加自信,改掉他们身上的一些坏习惯,以真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原来都是家长强迫孩子来读书,而现在是孩子自愿想来读,达到控辍保学的效果。”

在长50米,宽30米的水泥足球场上,一群孩子一个足球,尽管球场很硬,尽管孩子容易摔倒,可是从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里,依然能看到那属于他们的快乐。

在这所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每个老师和孩子身上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与希望。

(现场:唱布依山歌《麻辽嘞》)

歌声回荡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书香,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校的云水书屋、书香长廊、图书室、图书角,能看见孩子们读书的身影。

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特色户外活动,开设有小小实践基地,让学生们有实际操作的机会,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正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每天下午放学还专门开展阳光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培养集体意识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学校开设的兴趣课程让很多孩子受益,2019年,歪染学校就有3名学生被兴义市最好的中学(阳光书院)录取,而在整个南盘江镇也只有7人,老师们愿意用自身的行动、真诚的付出,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温暖和关爱。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们不仅是在教学方面投入,还需要对教育的另外一个核心,孩子的情感、孩子的心里、心智的成熟、也要做投入和帮助。

歪染学校校长 罗长国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不断完善教育设施设备,缩短城乡的差距,达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要发扬学校的育人功能,利用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心理,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们,是正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父母却远离了他们,然而,在这片大山深处,学校老师始终用心关爱、用情感动、用爱温暖,让他们在美好的花季放飞理想和希望,用心用情守护这群大山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