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传薪火 千年古邑谱新篇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瓮安猴场宋家湾召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黎平会议精神,完成战略方向转移,积极开展政治宣传,扩大红军队伍,传播革命火种。
86年来,在这片红土地上,瓮安人民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征程上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人民群众“三感”得到了大提升。
全县森林覆盖率62.44%,先后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贵州省森林城市”等称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25亿元,年均增长9.96%;人均生产总值39400元,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红色圣地,实现了绿色转身。
猴场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冷少农故居)管理所供图
红色记忆鼓舞人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红军向黔北前进途中,毛泽东望着连绵的山岭,写下了这首《十六字令(三首)》。
“快马加鞭”“惊回首”“奔腾急”,寥寥数语,战事危急的情形跃然纸上。
猴场会议,是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到达遵义前的一次重要会议。
走进瓮安猴场会议会址,一座高约7米的古建筑内,桐油灯、桌椅、步枪和军旗有序摆放,斑驳的旧物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的意见又一次被采纳,决定红军立即强渡乌江、北上遵义,实现了战略方针的转变,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红军四次经过瓮安,长征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激励着这方热土力争上游、后发赶超。
近年来,瓮安县以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和动员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红军优良传统,把长征精神转化为推动瓮安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当地牢牢抓住机遇,实现“商贸活镇”“产业富镇”。
如今在瓮安,猴场会议会址、冷少农烈士故居、傅氏宗祠(毛泽东行居)等红色遗址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现代产业交相辉映。在郁郁葱葱的公园、楼宇林立的街道间不时可见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团队。
“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对长征遗址进行维护和修缮,旨在留住‘红色记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长征精神。”瓮安县猴场会议会址(冷少农故居)管理所所长王维飞说。
军民鱼水一家亲
“红军来到瓮安县,原本冷清的街道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红军来的那天正在过年,红军杀了几头猪,与当地百姓一起过了一个热闹年……”在猴场会议会址,记者遇见77岁老党员傅仕敬讲解红色故事。
2006年,傅仕敬担任瓮安县猴场会议会址的管理员。如今虽已退休,但闲暇时间,他就会到会址里走走看看,为游客提供引导服务。
“从小听长辈们讲红军的故事,心里十分敬佩他们。”傅仕敬说,“当时红军来到这里,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打土豪分田地,杀猪分给大家吃……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永远记住红军的好。”
“红军进入珠藏后,每到一地,大力发动群众,书写标语,开展政治宣传。红军离开珠藏后,国民党镇公所即派保丁用石灰将标语涂去。没几天,老百姓将红军标语原模原样重现在墙壁上……”猴场会议会址里,展板上曾经斗志昂扬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周世昌划船渡战马'’秦老者背红军‘’红军里的苗娃兵‘……红军在瓮安的故事代代相传,大多数红军遗址能够完整保留下来,与当地百姓和红军的鱼水深情分不开。”王维飞说,当地百姓建新房,舍不得拆掉曾经让给红军使用的旧址,这让寻访红色文化根源的后人能真切地感知那个年代。
当年烽火岁月,革命先辈不畏牺牲谋解放;如今花开遍地,老区人民不忘初心建家园。在瓮安的偏远山区、田间地头、村村寨寨,数万党员干部扎进基层,早出晚归、步履匆忙,千方百计为民解忧,瓮安百姓在他们的带领下,生活越过越好,旧貌换新颜,水、电、网全覆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2020年,瓮安县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6589户6298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8万人搬出大山,迈上新征程,开启新生活。
红色旅游劲头足
走访召开猴场会议主阵地瓮安县,青山绿水间传颂着一个个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故事。86载薪火相传,如今,人们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启了幸福生活。
2月3日,家住猴场镇的居民谭万军带着一家老小来到纪念馆参观、旅游,只要有空闲,他都会带领家人前来聆听这里的红色故事。
距离猴场会议纪念馆直线距离500多米处,老板李文权经营着一家名叫“红米饭庄”的农家乐。
“以前家乡环境不好,没有产业,多数村民在外地务工。”李文权告诉记者,随着当地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红色旅游,家乡面貌焕然一新,看到商机,他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发展特色餐饮,日子越来越红火。
“经过革命的洗礼,我们这里的群众民风淳朴、勤劳苦干,发展积极性很高。”瓮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成义介绍,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为这片土地上的广大群众发展红色旅游注入了强大力量。
“十三五”时期,瓮安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猴场镇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城镇。瓮安县城镇化进程指数和示范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围绕“千年古邑·红色瓮安”的旅游品牌定位,瓮安县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将红色旅游打造成新经济增长点。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猴场会议会址和纪念馆,在红色文化中感受信仰,汲取力量。
开启新征程,奋进正当时。瓮安干部群众正朝着“十四五”描绘的宏伟蓝图接续奋斗、不懈奋斗。
“三有党建”传承红色基因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春节临近,走进瓮安县猴场镇青池村,仿佛走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如此美丽的乡村画卷,在几年前,其实还是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19%的省级一类贫困村。
“全村479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973人。”瓮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青池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周明君回忆,青池村通过抓党建促脱贫,尽锐出战、选优派强,建强农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构建科学的村民自治体系,走出了一条从贫困转向富裕的蜕变之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猴场镇将青池村的闲置校舍改建成了村级党组织阵地,完善为民服务的功能。“火车头”的钢架壳有了,能不能带着“车厢”跑得快,引擎动力是关键。由瓮安县统一选派的镇干部邱兴吉,下沉到村里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为火车头配好了优质动力“机芯”。
“我虽然年龄大了,只要组织还用得上,我就会全力以赴。”80岁高龄的老党员张昌贵,是青池村党员干部传承红色薪火和为民服务的代表,在推进青池坝区灌溉沟渠建设中,他无偿捐地,动员群众参与监督和建设。原村干部王全星也有80岁高龄了,拥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村里建设通组路,他一家一户去做思想工作,提前解决了道路建设前期土地问题,让惠民道路仅用3个月就建成……
老党员对基层发挥的这种重大作用,来自青池村“有声音、有行动、有信心”的“三有党建”品牌探索出来的做法。“我们党支部按年龄对党员进行分类管理,让年长老党员在矛盾纠纷调解、群众思想工作方面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中青年党员率先在调整产业结构、争当致富带头人方面积极行动起来。”青池村党总支书记邱兴吉介绍,通过大家形成合力,让大家坚定发展的信心,发出青池致富奔小康的最强音。
猴场是红色革命老区,红军在这里召开了彪炳史册的“猴场会议”,撒播了红色的种子,给当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党员干部,就像八十多年前红军四过瓮安一样,有着艰苦卓绝、苦干实干的奋战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红色精神的薪火相传,大家一届接着一届干,才保证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邱兴吉说,一名名党员干部,一步步的奋力攻坚,为青池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力量。
2018年、2019年,青池村党总支连续两年被黔南州委表彰为“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邱兴吉被贵州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青池成为瓮安103个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典型代表。
目前,瓮安已经把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乡村网格化”做法常态化制度化,以“合理设置一批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一批村级活动阵地、集中开展一轮巩固提升活动、精心培育一支农村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一批支部党建品牌”的“五个一”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农村工作队”。
“村社合一”助推产业发展
“这两天我们正在培育辣椒苗,今年的600亩辣椒,三四月就有望能移栽。”2月4日,走进云雾缭绕的瓮安县岚关乡茶海村,一栋栋现代化钢架大棚内,一排排绿色的幼苗蓄势待发,茶海村党总支书记何仕波,看到茁壮成长的菜苗,憧憬着新一年的好收成。
作为瓮安县的产业大村,茶海村拥有1.2万亩茶园,1200余亩露地蔬菜和120余亩大棚蔬菜。“不管是茶叶,还是蔬菜、烤烟、中药材,我们都有专业的管理员、技术员、销售员负责生产销售。”何仕波介绍,2020年,茶海村新修产业路13.5公里,灌溉沟渠6公里,蔬菜大棚208个,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60.8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们产出的绿色生态茶和欧标茶,远销国内的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和非洲等国际市场。’短平快‘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往县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岚关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何松平介绍,通过大力推行村级党组织、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产业支部“三支部”机制,实施“1+1+3”工作模式,围绕“一主五特”及坝区农业,促进“村社合一”规范发展,培育了以茶海村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化产业,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目前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在瓮安这片沃土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远不止茶海村一个。
位于瓮安东部的永和镇红岩村,余庆河上游支流沿村穿过,因为水质富含锶元素,红岩村就借着这一优势,做起了“水文章”。
“村里不仅养殖有生态流水鱼,还开发了温泉山庄,还发展了精品水果、中药材种植。”瓮安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党建办副主任张林春,被派到红岩村担任下沉驻村工作队队长。据他介绍,红岩村成功打造的“富锶福地·康养红岩”党建+农旅品牌,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三支部”机制的全面落实。
瓮安大力推行的“三支部”机制,是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着重抓产业选择、组织方式和技术服务,村级党支部着重抓利益联结和组织联建,产业支部着重抓资金筹措、产销对接和群众培训。”张林春介绍,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凝聚了产业发展齐抓共管合力。
目前,瓮安县形成了猴场镇、天文镇“村社合一”示范点,培育了岚关乡茶海村、猴场镇金竹村农村产业发展示范点。以20个坝区建设为突破口,引进33个经营主体入驻参与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35个千亩以上规模产业村,输出劳动力11万余人,带动群众发展产业1800余户,培育了“黄金芽”“黔蟠”等区域性标杆品牌、生态农业品牌。20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57.56亿元。
今年,瓮安县将以“三支部”组织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整合资源、村党支部组织协调、产业党支部培训发动的优势,用好用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办法”的政策包、项目库、资金池,抱团发展推进“村社合一”,通过推进产业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猴场会议:
渡过乌江谋川黔
黎平会议召开后,中央红军分成两路纵队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前进,一路斩关夺隘,横扫黔敌,突破王家烈的清水江河防,连克剑河、镇远、施秉、黄平、余庆等县城。1934年12月29日,右路纵队进抵乌江南岸龙场一带,左路纵队于12月31日进入瓮安境内,红军总司令部和部分中央领导人住在猴场宋家湾,毛泽东住在下司街傅氏宗祠。
行军路线的改变,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蒋介石在气急败坏中重新部署兵力,企图在黔东南、黔南地区合围截击红军。面对即将到来的又一次严峻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认为在敌合围之前,争取时间突破乌江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正确选择,而博古、李德仍然坚持去湘西,主张转战乌江南岸,提出“一是不过乌江,二是回头与红二、红六军团汇合。”
为了进一步明确红军进入黔北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意图,再次纠正“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1934年12月31日夜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瓮安猴场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作出的决定,坚持部队全速前进,渡过乌江,向遵义进发。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渡江便进入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最后阶段,红军“立刻准备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内转入反攻,主要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如薛岳的第二兵团)或其他部队作战,首先消灭他的一部,来彻底粉碎第五次’围剿‘,建立川黔边新苏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会议强调,“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同时指出“在全体红军指战员中间,进行广大的、深入的宣传鼓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战斗情绪,坚强他们作战的意志和胜利的信心。”
会后,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总政治部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和《给中央军及黔军兄弟们的信》,展开了强大的政治宣传,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抢渡乌江,翻开了伟大长征新的一页。(作者: 付松 李坚 刘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