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展现贡川古风韵 记者福建调研正在进行时
“闽山闽水物华新”——全国百名广电融媒体总编、记者调研学习活动这一站,走进福建三明贡川。
贡川古称“挂口”,自宋朝时就有贡席。因宋朝新科探花陈瓘以草席进贡朝廷,加之贡川贡生迭出,宋钦宗遂下旨改名“贡川”,寓意“献贡物品,川程遥之”。如今贡席体验馆是游客到贡川古镇的必去打卡点。
一张草席,令皇帝为此地赐名。永安贡川的贡席制作工艺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贡席卷起来能挑斗米不弯,摊开来能滴水不漏,具有耐用、吸汗、冬暖、夏凉、安神等功效,是当地人婚庆必备嫁妆。
福建“陈林半天下” 这里走出八闽五分之一陈姓人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中丞陈雍年老辞官举家迁居福建贡川。此后,陈氏家族在贡川繁衍生息。
宋朝陈家出了两个理学家陈瓘与陈渊,宋高宗为了表彰他们叔侄二人的成就,特意敕建“大儒里”牌坊,理学家朱熹为牌坊撰写楹联“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贡川陈姓后裔现有200多万人,占福建全省陈姓人口的五分之一,不少人迁徙到海外。每年农历八月初十,贡川陈氏大宗祠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各地陈氏家族代表浩浩荡荡赶往贡川,参加盛大的氏族祭祀典礼。
天下笋干定价权,源于这方小石头
在“中国笋竹之乡”福建永安,贡川古镇里的“笋帮公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最早的笋业协会,也是中原和华东南地区最大的笋业公会组织。公栈始建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大厅地砖正中间设有一块“公平石”。
史料记载,彼时笋帮商会会长每年农历3月主持召开会议,商会会员及笋农参加会议。他们在公栈内讨论当年笋干行情及笋干的等级定价,会长根据商议结果,站在“公平石”位置宣布各类等级笋干的最低收购价,解决笋干的销路问题。如今笋干依旧是当地的支柱性农产品。
记者:纪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