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金”聚首,会稽牂柯入华夏

综合广播 | 2021-11-17 11:13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立冬过后,林城贵阳细雨纷飞,而在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贵州省博物馆内却洋溢着阵阵暖意:11月16日,由贵州省博物馆和江苏镇江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多元一体入华夏:会稽与牂柯青铜文物展》开幕,2021年贵博主题系列展览收官大展重磅登场。

镇江博物馆藏国宝级文物青铜凤纹尊(西周),1976年12月江苏镇江丹阳司徒窖藏出土,是目前所见吴国早期铸造最为华丽精美的青铜器物

来自江苏省镇江博物馆藏154件青铜器文物沿长江西行,与贵州省博物馆藏50件(套)青铜器文物聚首,开启跨越3000年的首次对话。

宜侯夨(cè)簋(西周),1954年出土于江苏镇江丹徒大港烟墩山,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底部刻有126字的铭文,记叙了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青铜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遂称为青铜。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

本次展览共分为“用夏变夷、文化多元、华夏一统”三个部分,展示商周至战国秦汉时期地处华夏边缘的会稽和牂柯(又同牁)故地先民在吸收中原青铜技艺后,形成各自特色的地域性青铜文化。

铜车马辎车(东汉)、铜车马轺车(东汉),贵州黔西南出土

“吴越和牂柯都曾经是华夏周边的族群,通过各自努力一步步融入华夏核心,因此我们以青铜器的演变来展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历史进程。”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表示,牂柯通过展陈叙事和吴越有了密切的一种关联,对于祖源追认、生活习俗层面,此次展出的青铜器均有清晰的表现。“这个展览是今年我们推出的最后一个主题展览,与今年初举办的《平天下——秦的统一》相呼应,致敬建党一百年和中国考古学一百年。”

青铜兽面纹提梁卣(西周),镇江博物馆藏

在200余件展品中,除了有宜侯夨(cè)簋、青铜凤纹尊等重量级、国宝级文物外,还有青铜锛、青铜手镯、提梁壶、青铜剑等十余件青铜器在国内属首次亮相。

铜锛(商周),2004年贵州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出土,通长14.5厘米,砍削木料用的工具

“像贵州毕节青场瓦窑遗址出土的一个青铜手镯,虽然是残件,长约3厘米,但它是第一次展出;还有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出土的一个青铜锛,器型很完美,很漂亮。”本次展览策展人、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宁健荣说:“这两个遗址都是商代的,距今3000年左右,说明贵州在当时已经完全掌握了青铜器制造技艺。”

西汉铜柄铁剑,贵州省博物馆藏

夏商周三代,中国青铜文明繁盛。到商末周初,青铜文化向长江流域开始传播。随着秦汉王朝加强对边疆的开发,吴越会稽和黔中牂柯先后融入华夏版图。两地出土的汉魏青铜器物显示出“多元一体入华夏”的文化共性。

盘龙座跪人连枝铜灯(东汉),1987年贵州兴仁交乐M6出土,通高117.2厘米

“开始是华夏分开,分别传向两个不同的地区;后来长江的东边和西边逐渐‘车同轨、习同俗’。”宁健荣认为,秦汉一统以后,两个地方的青铜器物有很多的相似性,显示出在不同的文化元素下归于统一,走到华夏一统的局面上来。 

展览名称:多元一体入华夏:会稽与牂柯青铜文物展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16日-2022年1月5日

展览地点: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107号贵州省博物馆7号展厅

(部分文物图片由贵州省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