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说警事丨多语种灵活切换,外事民警刘君身手不凡
烈日下、寒风中,他们像挺拔的劲松,坚守岗位;迎朝阳、送晚霞,他们如暗夜的明灯,光照通途。他们是人民警察,他们是筑警先锋!
刘君199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获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大学法语四级证书。1998年7月进入贵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分局工作,一直从事出入境管理工作26年,现任贵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分局第二党支部支部书记、受理科科长。早在20年前,刘君就凭借优异的外语水平,进入公安部警务联络官人才库,也取得了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二级笔译。
多年从事外国人管理工作的刘君,除日常的窗口接待工作外,还负责外管基层基础工作、涉外案(事)件查处、常住外国人管理等工作。在外管日常接待工作中,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用流利的外语与外国人交流,使来筑投资或工作的外国人感受到在中国办事的便利和快捷,在为他们服务的同时也向他们展示中国警察的良好形象。
“说起外事警察,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工作比较轻松、外语好就行了嘛,但我和我的同事们都知道,我们肩上的责任,是国家赋予的使命,我们代表的形象,是中国警察的形象。”
刘君还积极参与各类涉外案件查处,为案件的侦破提供重要支撑帮助。
2000年,刘君参与了一起外籍人员试图将我省蜡染资料和原料带出境的案件。
“当时这些外籍人员他们非常熟悉我们的中国法律,始终保持沉默,想要以拖延时间的方式蒙混过关。时间紧迫,我们就连夜作战,对他们的外文资料和聊天记录内容逐一进行翻译,最终从资料里找到了证据,阻止了他们带蜡染资料和原料出境。”
除了参与处理涉外人员的案件办理,在出入境受理窗口,刘君还成功阻止了多名疑似被骗前往国外从事违法犯罪人员办证出境。
今年4月份,一名20岁的女孩到出入境大厅办理出国护照,当天刘君和同事发现女孩办理护照的理由是去旅游,但是随着询问的深入,刘君发现了女孩的言语漏洞。
“我们问她去旅游要去哪里,和谁去,她就说她去找朋友,我们立马就警觉了嘛,就问她家里人知道她出境不,她说家里知道,然后我们现场给她家里打电话,她家里人是不知道的,后来我们再询问她,她就说她在网上认识了朋友,邀请她去那边工作,工资待遇很高。这种情况大概率就是被骗到境外从事电诈的。”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在出入境窗口的日常工作中,刘君和同事们牢牢守住护照签发的安全底线,让那些企图用各种手段骗取护照的人原形毕露,刘君和同事用他们的专业在国门一线为百姓安居乐业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其实作为一名出入境民警,刘君不仅要坐在窗口前受理中外人员的申请,也像社区民警一样走街串巷,全市各大高校、外国人聚集的社区、各类国际展会都能常常看到他们的身影。
加拿大人里昂2000年来到中国,从事英语教学,尽管不会中文,却慢慢爱上中国,喜欢上中国文化,娶了贵阳媳妇。2004年,我国颁布《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开始批准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住。2009年,刘君接到里昂提交的永久居留申请,在仔细核对资料后,发现他提交的其中一份资料的中文翻译件中有明显错误。
“当时如果这个错误不及时修正的话,他的申请会被我们直接拒绝的,所以当时我就给他说,他也立即就找翻译公司把资料修改了再提交给我们,最后里昂也成为自2004年《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贵州省第一个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要精一行。出入境的工作虽然不像其他公安工作那样刺激和充满挑战,但也需要不断地“升级打怪”。工作多年,刘君除了不断完善自身的英语和法语水平,闲暇之余,通过自学,刘君还熟练地掌握了西班牙语,不断填补语种空白。同时,2021年,刘君到受理科工作,还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国公民(含港、澳、台胞)与在筑外国人同窗办理的“一窗通办”办理模式,实现了出入境民警“一警多能”,切实做到窗口软整合,群众少跑路,实现出入境业务“大受理”。
“择一事,终一生”,在出入境管理工作这条路上,刘君已经走过了二十六载。当好骨干,做好表率,已经成为她的工作信条。
“出入有境、服务无境。这是我们出入境民警始终共同坚守的服务宗旨和工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