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总要求 致敬公安英雄】系列报道|张启明: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张启明,毕节市七星关区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1987年参加工作。1996年,张启明通过统一招考,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公安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因工作成绩突出,2005、2006年度考核获优秀公务员;2006年度获全区政法系统人民满意十佳政法干警;2007年获立个人一等功。
从军人到警察:变的是制服颜色,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
1987年,刚刚迈入成年人门槛的张启明怀揣着军人梦想应征入伍,198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0年光荣退伍。1996年,张启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公安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严打犯罪,除暴安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天起,张启明就暗下决心,要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神圣责任和使命,用一言一行去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起初,张启明被安排到派出所工作,面对复杂的辖区治安状况,他怀着对人民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一方面虚心向派出所领导和单位同事学习和请教,一方面经常深入到责任区去走访群众。在走访过程中,张启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要接到群众的报警或求助,无论白天黑夜还是风霜雨雪,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群众排忧解难。久而久之,张启明与辖区百姓打成了一片。
2005年4月,张启明在走访中发现,麻园村的居民张某珍,其丈夫在两年前不幸病逝后,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张某珍本无经济来源,丈夫走后,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了解情况后,张启明第一时间与村委会联系并到市东办事处进行汇报。经过四处奔走、多方协调,他为张某珍一家申请到了低保。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工作中,张启明尽管每天忙得团团转,却乐此不疲,他越干越起劲。近10年的管片工作,张启明先后为辖区群众送证办证1200余人次,组织和参与破获一大批大案要案,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数百名,收戒吸毒人员200余人次,为辖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
从军人到警察,尽管张启明肩章的颜色从军绿色换成了藏青色,但无论从军营还是到警营,张启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阻止暴力事件:一声枪响,他失去了宝贵的右眼
正当事业正干得风生水起,一起枪击事件,意外地打破了张启明世界的平衡。
2005年9月23日下午,张启明在处理完一天紧张的警务工作后,脱下警服、换上便装。在电话里,他告知妻子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当张启明行至拥军路时,看到不远处有大量闲散人员聚集,人群中吵吵嚷嚷,相互对骂,怒气冲天。根据经验,张启明判断极有可能发生了暴力事件。
他下意识地加快脚步,一路小跑,推开人群,当即看到三四个黄发“小混混”正在暴力殴打一名货车驾驶员。如不及时控制局面,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紧急时刻,身着便装的张启明挺身而出,一边疏散围观群众,一边极力制止不法行为。
但散发着阵阵酒味的暴徒不但不听,还口出狂言进行挑衅,并与张启明发生了肢体冲突。张启明赤手空拳与对方展开搏斗,眼看就要制服对方,突然听到围观群众中有人大喊“有枪”。张启明还没有反应过来,一个暴徒就掏出了自制土枪,对准张启明的头部扣响了扳机……
“砰”的一声,四下哗然,张启明感觉头部受到外物一阵猛烈的撞击。顿时,他的右眼鲜血直流,血液顷刻间便染红衣襟。
张启明强忍着剧痛,一只手捂住右眼,另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暴徒。这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暴徒穷凶极恶,就算是自己被打死也不能松手,不能让凶手逍遥法外,再去伤及无辜!一直到其他同事赶到现场,已经陷入昏迷状态的张启明,仍然死死地抓住暴徒没有松手。
很多人不理解,张启明都已经下班而且又没有穿警服,遇见这样的事情大可视而不见、袖手旁观。面对朋友们的不解,张启明掷地有声地说:“这是一名公安民警应有的职业习惯,我从来没有想过值不值得,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我还是会冲上前去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但凡看到有人发生矛盾,他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前去进行劝导和调解。
对张启明而言,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便是选择一生的使命和担当。纵使右眼已经失明,他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和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信念依然坚如磐石。
申请继续工作:他只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右眼失明尚未完全康复的张启明,本可以选择在家休养,由于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他一天也闲不下来。家人和朋友心疼张启明,劝他多休养,怎么劝说也劝不住。
“你们就理解我吧,自从穿上这身警服,我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自从荣立个人一等功后,我就不再是一名普通警察。”张启明坚定地说,“我不能就这样躺在功劳簿上享福,必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擦亮我的这枚奖章!”
张启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调到强制隔离戒毒所以后,张启明主要承担全所的后勤管理工作。后勤工作事无巨细,任务十分繁重。每天早上六点半不到,张启明就洗漱完毕,从家里步行到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
采购物品、准备食材、管理洗衣房、检查水电等设施设备……每一天,张启明踏着晨曦而至,中午就靠在椅子上休息半个小时,下午五点半打理好各项工作后回家。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迟到过一次。
每次回到家中,张启明总是一副疲惫的样子,很多时候来不及洗漱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这让妻子王宁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然而,只要一到单位,张启明就精神抖擞,整个人充满使不完的劲。
为改善伙食,张启明带着自愿参加劳动的在戒人员种菜、养猪。如今,他饲养的130多头生猪,够30多名同事和约400名在戒在拘人员自给自足。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所里节约采购资金40多万元。
身患癌症:他一边坚持工作,一边与病魔作斗争
2018年1月,张启明咳嗽得厉害,由于忙于工作,他迟迟没去医院。在妻子的反复督促下,他终于答应去看医生。刚刚做完肺部检查,他在接到单位电话后就匆匆赶回去,只留下妻子在医院等待检查结果。
医生看过片子后表情凝重。“疑似中晚期肺腺癌,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医生简短的话语,犹如晴天霹雳,张启明的妻子怎么也不敢相信,命运会对张启明这样不公平。
“是真的吗?”看着妻子的表情,张启明什么都明白了。没说一句话,他悄悄转身往卫生间走去。
“一种从未有过的压抑涌上心头,如果我倒下了,这个家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张启明避开妻子,独自来到一个无人的角落,依墙而立,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他想起还没有大学毕业的儿子和一直只知道付出的妻子,这个从未掉过一滴眼泪的铁骨铮铮的汉子,禁不住喉头哽咽,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从医院回来,面对一言不发、愁容满面的妻儿,张启明反过来安慰他们说:“没事,天塌不下来,这几年都是白捡得活的了,要是2005年那枪打偏一点,我可能早就死了!”说完这话,张启明又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重新回到他热爱的工作岗位。
得知张启明患癌的消息,领导和同事们都十分为他担心,纷纷劝他在家好好休养,他却大声地说:“什么是癌症?一个人只有丧失了理想和信念才是绝症!作为一名拥有30多年党龄的党员,只要还能撑,我就要多做点事情!”
抗击新冠疫情:他在抗疫战场继续锤炼自己的党性
2020年1月23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张启明同志积极响应七星关分局党委的号召,主动请缨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考虑到张启明同志的身体原因,分局党委没有同意他的请战。2月2日,生性倔强的他向局长编发一条请战信息:“我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一名警察,更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现在疫情防控一线正需要警力,就让我去替换一下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同志们吧!”。
来到洪山社区,张启明鼓励大家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现在正是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上!谁上!如果人人都害怕,人人不去一线,疫情就有可能蔓延,将危及更多群众的生命安全!”张启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排查小组全体党员,每天综合研判、梳理问题、查找漏洞、处置落实。在下沉基层阻击疫情半个月的时间里,张启明协助街道排查人员1100余人次,落实挂牌管理300余户,居家观察120余人。
24年的无私坚守,透射出的是张启明对人民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深刻内涵,也擦亮了头顶的警徽和胸前的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