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赵氏孤儿》:音乐对剧的一次挑战
《赵氏孤儿》是金培达音乐剧作品,该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波又一波咏叹调式的歌唱。无论是全剧的核心人物程婴峰回路转式抒怀,还是反派人物屠岸贾心怀鬼胎的絮语,或是忍辱负重苟活于禁宫中的晋国公主的悲鸣、光明磊落的公孙杵臼的咏叹,词曲作者一直试图牵引观众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尤其是程婴抉择是否交出孤儿或亲子、向赵氏孤儿袒露其身世的这两场戏,莎士比亚式的悲情衬以一咏三叹的歌唱,将全剧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令人不禁对“江山何其大,英雄渺如沙”唏嘘不已。
剧中有多处类似宣叙调的叙事性歌唱,相应地减少了话剧对白的比重,剧中叙事性歌唱写得较为朗朗上口,几乎没有出现以往歌剧、音乐剧在同一音高上反复的毛病。或许是剧中多位演员(如明道、薛佳凝等)的“跨界”履历,多个场景中演员说的和唱的一样好听。
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悲剧名作,《赵氏孤儿》曾以电影、电视剧、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多种艺术体裁呈示。未睹真容之前,我对音乐剧版未抱过高期望,因为“前人”实在是太多啦,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金培达笔下的26个唱段镶嵌于浓缩的、大写意式的视觉设计中,最终以令人振聋发聩简约醒目的舞台效果,向《赵氏孤儿》这部激越慷慨的悲歌发起了挑战。当我们面对“歌剧”“音乐剧”之时,我们当然不能想当然地顾名思义:“歌剧”就是“歌”的剧、“音乐剧”就是“乐”的剧。恰恰相反,二者都是“歌”“乐”“剧”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窃以为,歌剧因其与生俱来的“宏大叙事”优势,比“委婉叙事”见长的音乐剧更适合这类悲剧题材。
《赵氏孤儿》没有落入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创作的窠臼:“重歌轻舞”或“只歌不舞”。实事求是地讲,“歌剧演员”与“舞剧演员”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但音乐剧则不然,优秀的音乐剧演员要能歌善舞,这就向中国的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演员“载歌”的同时还得“载舞”,这就要求舞蹈设计首先必须要考虑演员歌唱的歌词、呼吸,其次还得考虑演员是否具备“全才”,仅此两点就令音乐剧编导在一度创作时便开始对“舞”望而却步,再加上一部分音乐剧编导本身的“重歌轻舞”或“只歌不舞”的理念使然,许多中国音乐剧真的成了“音乐”剧也就不难理解了。《赵氏孤儿》显然有努力改变此现象的企图,尽管目前该剧舞蹈设计多集中在“群舞”方面。(项筱刚)
(内容源自北京青年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