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天城中学:让“信息化课堂”为农村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2022-04-21 17:25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则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双减”政策下,乡村教育如何攀上信息化教育的藤蔓?不妨来看看湄潭县天城中学是怎样做的。

湄潭县天城中学始建于1993年,原校名天城农中,1995年更名为湄潭县天城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学校。该校干部积极阳光,师生关系和谐,既有“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的老同志,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年轻人,建校以来,该校始终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温馨校园为目标,不断努力着。

为了让“双减”政策真正惠于学生,更好服务乡村教育,一年来,该校立足乡村教育发展实际,大力推进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开启智慧教育,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乡村教学质量提升和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多渠道提升办学品质,为乡村教育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诚信教育

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多彩课堂

随着城镇化办学的推进,农村学校优质师资、优秀生源的骤减成了农村办学更大的考验。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校结合实际,提炼出“仁活教育”的理念,始终在“活”字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仁活”多彩课堂,并举办了“仁活”体艺节、“仁活”美食节、“仁活”劳动节等多彩的师生校园活动,在课堂“活”起来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感恩,明德知礼。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劳动实践园管理

助力特色课程,办有温度的教育

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让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该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现有约38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特色课程(多样花卉种植、花卉培育,茶叶种植,采摘技术,手工茶制作,盆景艺术),其中蘑菇培植、蔷薇、月季育苗、茶叶种植及加工、园艺、鱼菜共生实验是学校的特色亮点。蔷薇、月季育苗长势喜人,该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网络平台对茶叶种植、采摘、制作、销售技术进行普及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数据比对,以更温暖、更直观、更科学的方法带学生走进“初心”课堂。

教师指导手工茶揉搓技术

创新教学方法,让 “被迫躺平”变“主动出击”

教师老龄化,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模式单一的问题是很多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该校充分利用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经验丰富、教育教学能力强的优点,带动和促进新教师、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独当一面,新老教师共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信息化课堂学生趣味授课

优化英语课堂,告别枯燥乏味

该校英语教研组全体成员对希沃白板的使用达到了再升级,让英语课堂真正“活”了起来。除此之外,为了让教学活动更高效,杜绝“躺平”“填鸭式”课堂,英语教研组利用闲暇时间对全体英语教师进行了希沃白板的使用培训,反复多次操作展示,让所有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班班通使用功能,提升课件制作质量,通过近半年的时间探索,现在的英语课堂打破了枯燥,死板。在重抓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改革探索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高效,更受学生欢迎。

希沃白板使用培训现场

结合信息化实验区教学改革示范校之风,该校正在统筹全科优化课前作业设计,着力将信息技术手段最高效的融入课堂教学。在“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课堂的改革,将有助于发现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部分枯燥学科的课堂趣味更浓,同时也更加扎实、有效地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向信息化时代迈进。

接下来,湄潭县天城中学将持续借力信息化教育这列“快车”,探索契合学校的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感情、更实的作风,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智慧学校拓展应用,打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最终达到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现代化课堂的滋养,让信息化资源有效服务于乡村教育的效果。以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