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促成长,多彩大课堂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浅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躬行实践。
“研有所获,学有所成,旅有所感,行有所思”。研学旅行,重要的是引导体验,引领思考,实现自我的感悟和蜕变成长!社会即书本,世界即课堂,最好的教育在路上!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让我们走进修文阳明文化园核心区,了解王阳明与龙场的故事。
1、参观阳明文化园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这是王阳明先生的一句经典名句。今天,培文师生有幸来到了阳明文化园,一睹他当年风采。要体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就要先回古人的世界。《教条示龙场》是了解他思想的必修课,诵读其中的字句,细细品味他的心境,才知道“儒家四圣”之称并非浪得虚名,“知行合一”也不是空穴来风。
2、行儒家尊师之礼
“尊师重教,崇文礼德。”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
全体培文学子面向夫子,肃静,正衣冠,端身正立,行三拜礼。一拜自强不息;二拜厚德载物;三拜孝亲尊师。祭孔典礼,礼成。
3、参观农业嘉年华
把课堂搬进田园,让孩子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农耕的辛苦,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是农耕研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学生在系统的课程中学习农艺知识和劳动技能,以个体劳作、集体合作的方式,从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提升对自我和社会联系的整体认知。在身体力行的劳动过程中提升身体素质、抗压能力、实践能力,逐步树立劳动观念,珍惜劳动成果,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4、趣味游戏
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完成很多挑战,合力筑塔便是一个值得挑战的项目。
5、自助野炊
野炊饮食DIY新概念。在农庄里,生好火,架好锅,自己动手、自己煮,体验野炊的全过程,让培文学子们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和米饭的来之不易以及动手能力和习惯。
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是用双脚丈量历史,用双眼探寻文明,用双耳倾听故事,用心去感悟情怀,用大脑去思维差距,用经历和思考装满行囊,方能不负“研学”之名。
研学——行走的课堂,孩子看到的世界大了,心就大了,宽容也坦荡。
给孩子一个欢乐而充实的假期,让孩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