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个性化服务让患者家属哽咽致谢
四年前,李大叔(化名)突发脑梗晕倒在家,术后右侧肢体偏瘫,也无法说话。半年后又被诊断为尿毒症,要进行血液透析,因当地医院条件有限,转到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肾内科做内瘘手术。
突如其来的变故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困境,李大叔(化名)的妻子毅然决然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从此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守护之路。
通常,血液透析意味着患者要定期往返医院接受常规治疗。由于儿子工作繁忙,李大叔每次往返医院治疗只能由妻子王阿姨(化名)来照料。
“哪怕是亲戚朋友也不一定这般贴心,是他们的关心、爱心、暖心让我觉得日子再苦也有盼头。”近日,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房内,王阿姨谈及丈夫治疗经历时数次哽咽,向医护人员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李大叔因脑梗后遗症导致语言功能丧失,且行动不便长期需要坐轮椅,治疗与护理难度较大。住院期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宗旸副院长带领团队从患者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刘院长和医生们不仅技术过硬,处处为我们考虑,少花冤枉钱,这份用心让我们感动。”王阿姨(化名)说道。
在护理服务方面,血液透析室医护团队以细致入微的关怀化解了家属的担忧。针对李大叔沟通障碍,医护人员用耐心和微笑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考虑到患者行动不便,科室特意安排带卫生间的病房及出入便利的床位,并为陪护家属提供夜间休息床铺;日常护理中,医护人员主动协助家属为患者洗头、洗衣,及时提供吹风机、衣架等用品。“几乎不用我们开口,她们就把需要的都想到了。”王阿姨(化名)感慨道。
面对家属的赞誉,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宗旸副院长表示:以患者为中心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也要让患者感受到“医患一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