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泉边好梳妆——白族服饰文化展》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开展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最直接、最显著的标志,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种种文化心态。4月22日,由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蝴蝶泉边好梳妆--白族服饰文化展》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四楼临展厅如期开展,展览分为美丽大理、白族简介、节庆大理、白族服饰、白族刺绣、大理扎染工艺六个部分,集中展示了白族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白族服饰的艺术之美。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保山等地,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民族共同体。白族服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绚丽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在中华民族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其色彩清新明快,对比鲜明,饰以白、蓝两色为主,沿承了白族崇尚白色的传统特点。白族服饰以精湛的工艺、绚丽的色彩、繁多的款式著称于世,同时将白族的生活习俗、色彩爱好以及文化形态、宗教观念积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白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
本次展出白族服饰35件(套)、绣件饰品165件(套),其白族服饰并不局限于大理州境内,还展示了云南昆明、丽江、楚雄以及贵州毕节等地的白族服饰,尤其包头、绣花围腰、绣花鞋等服饰配件,更衬托出白族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其中获得云南省首届盛装节金奖的白族服饰作品及电影《五朵金花》中白族金花头饰吸引大批观众驻足。五朵金花的头饰展示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包头正面绣着的艳丽花朵,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上关花;包头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顶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整个头饰一弯明月似的戴在头上,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这些文化内涵浓郁的头饰是白族人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白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白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由于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不断吸收外来服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绚丽多彩且地域性特点突出的白族服饰。不同地区的白族服饰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会受到同一地区其他民族的影响,例如在剑川白族服饰上看到了纳西族的“披星戴月”、在楚雄的白族服饰中能看到彝族的刺绣风格等。民间有传说,蝴蝶多的年份,庄稼满仓,更是好运连年的象征。该件衣服上的吉祥图案不仅体现了白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有力佐证。以上这些服饰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发展历程,充分表达了本次展览民族团结和融合的主题思想,唱响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
本次展览展期将至5月24日。
征集于20世纪50年代的毕节市大方县的清代白族服饰
再来看看这可爱的小朋友服饰吧!
白族绣花婴儿帽
白族绣花裹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