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止于“雅俗共赏”
所谓雅俗共赏,是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欣赏。什么艺术才能既保证其雅又保证其俗,既能受到专业的肯定和认可,又能受到大众的喜爱与追捧?在笔者看来,所谓雅俗共赏应该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标准,创作出既体现专业功力又能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是衡量一个艺术家最起码的标准,而非最高标准。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或者是一件真正高质量、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一定会走在时代审美的前列,甚至超越时代审美,也一定是尽可能脱俗,因为只有摆脱了俗气又有着一定创作深度的作品才真正具备雅性,真正称得上优秀的艺术创作,所谓“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这是徐渭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的一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当代艺术的一些创作,专业性、学科性、知识性等都非常强,一个知识点、创作背景或内在逻辑不清楚的话,就很可能无法精准地加以认知和解读。这一点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像传统书法、绘画等,流传了几千年,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文化环境里,都有着彼此相似的文化认知基因,对本土文艺也都具备基本的认同感和感知力,所以相对方便理解和接受。但现当代艺术不同,它们的发展脉络、演变轨迹、创作理念等不完全是旧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艺术不属于同一个认知体系、审美系统,这已经不是类似“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问题,而是专业性、专业知识与文化背景差异的问题。
所以你会发现,本土的、传统类的艺术创作相对更容易做到雅俗共赏,尽管如此,它依然不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评判的最高标准。雅和俗有时很难真正共赏和兼容,即便真正的兼容,大俗的俗,也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俗”,而是相对大雅来说的,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雅。也许有人会反驳,齐白石的艺术不就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吗?也不尽然,只是他的一部分兼工带写的绘画是,像其完全写意的水墨创作以及书法、篆刻等作品,恐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直言不讳地说,齐白石是个懂得变通、懂得一切拿来为我所用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受到陈师曾的很大影响,也较多借鉴了吴昌硕的东西,并在一些小的局部细节和题材趣味上做了更为巧妙的处理、更为生活化的延伸。
雅俗共赏不是最高标准,也不应该是唯一标准。另一位重要的艺术家黄宾虹,其艺术在当时就是许多人不能够理解与接受的。直到现在,对其创作仍然褒贬不一,即便在学界、在专业圈,也是意见不同,争论不休,更别说普通观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创作的高深、他作品的“不通俗”造成的。什么“浑厚华滋”“五笔七墨”“太极笔法”等,对于这些画理画论和技法表现,普通观者不关心、不感兴趣,也更难以理解。不理解的东西接受起来自然就有难度,甚至会抵触、排斥。所以黄宾虹终究是个学人,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属于他自己独立的思维体系与独特的表达方式,很难说服他去迎合、讨好市场,从而做到所谓的通俗易懂。也正因为如此,黄宾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充分挖掘、认可,至少在大众层面还需要相当长的认知过程。相信随着社会整体审美与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他的历史地位会更加凸显,艺术影响也会更加广泛。
当然不只黄宾虹,古今中外有不少真正的大家、大师,其艺术创作在一段时间里没有被大众完全理解和接受,依旧备受争议,依旧需要我们不断去研习、领悟,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路径来介入、了解,来真正弄懂弄通他们的思想之精深、艺术之精湛、制作之精良。总之,笔者认为,不应否定雅俗共赏的重要性,但它不应成为艺术创作和品评的最高标准,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创作上都不能满足于此、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