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快评丨当冰冷的制度撞上垂危的生命,谁该为垂危老人死于银行的悲剧负责?

2025-05-16 22:43

“老人被抬至银行取款身亡”有了后续。银行与家属达成和解,银行将负责老人的丧葬费用,“以慰问金的形式”向老人家属支付10万元。

在腾讯新闻、封面新闻的报道中,一些细节被进一步披露。比如银行方面回应称:逝者大女儿未明确告知老人病危,三次输错密码触发账户锁定,银行提出密码重置必须本人办理,于是家属把老人抬到银行;银行发现老人状态危急后,提出上门服务、转账至医院等替代方案,但家属坚持现场取现,甚至拒绝让老人先行离开。

家属的回应则截然相反。家属彭先生在和解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表示:对银行的说法不认可。他甚至说可以查看监控,以证明他们的说法。之后记者多次致电银行方面未获回应。

个人觉得,即便银行所言属实,其服务机制的僵化已暴露无遗:明知客户濒危,仍困于“密码错误需本人解锁”的机械流程;提供替代方案时,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执行力。而家属在慌乱中执着于取现甚至放弃送医,更折射出民众对银行缺乏信任——宁可赌上亲人性命,也不相信银行可以将钱打到医院的承诺。

试想,如果银行能真正践行《商业银行法》中“为特殊客户提供便利”的义务,或在密码锁定后主动启动应急预案;如果家属能冷静接受转账方案及时送老人就医,悲剧或可避免。

让人气愤的是,从ICU患者插管按手印到瘫痪老人被担架抬进银行,类似事件暴露出某些银行“风险规避高于人命关怀”的畸形逻辑。如果这些银行不从根子上转变服务意识,继续将“合规”当作冷漠和傲慢的挡箭牌,甚至让基层员工背锅,下一个悲剧可能更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