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科技之星|王彩云:坚守一线,助农增收的特派员
柔肩担重任,智勇绘新篇
绘科技蓝图,展巾帼风采
贵州省妇女联合会&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人物简介】王彩云,1989年7月生,2014年7月参加工作,云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节市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毕节市市管专家,毕节市先进工作者,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贵州省科技特派员。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她始终坚持中药材农业产业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为毕节市天麻、半夏、党参等中药材产业发展输入新活力。她始终坚持着“只要农民满意,我就满足”的科研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梦想和情怀。
投身科研 硕果累累
从2015年开始,王彩云作为毕节市科技特派员、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致力于农业农村产业振兴工作,服务于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主持参与实施国家、省、市级项目34项,其中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山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在“特色优势中药材保种扩繁及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研究”子项中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实施毕节市农业攻关计划项目《石门乡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毕节市揭榜挂帅项目《魔芋绿色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产品开发》、毕节市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黔西北优势中药材研发重点实验室》等,主持实施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天麻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建设》(黔科合服企[2020]4012)、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毕节道地药材天麻连作障碍因子消减技术研究(黔科合支撑[2024]一般108);主持实施毕节市第三批人才团队项目《优势中药材研发创新团队》。围绕毕节市道地药材天麻、半夏、刺梨、党参等的良种选育以及繁育技术研究等方面,先后发表论文54篇,申请发明专利43项,其中已获得授权12项;主编专著1部(贵州刺梨资源开发与应用,24.7万字),参编专著3部,参与发布半夏栽培技术规程1项。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节市市管专家、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毕节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入选毕节市第三届党代会代表、毕节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等,在科技工作中,她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采取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措施,为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田间助增收 科技显成效
多年来,王彩云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奔走于田间地头寻找症结,答疑解难。紧紧围绕着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调查试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累计解决疑难问题10余项,收集天麻资源60余份,筛选出抗病高产天麻资源5份,研究高产配套技术4项,应用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指导农户采用小窝塘式林下仿野生栽培方法种植天麻,选取A9蜜环菌培育黄天麻近4000亩、乌天麻近1100亩,经田间测产,按每亩40平方米计算,每亩产黄天麻箭麻鲜品73.6~329.2公斤,平均产量为270.95公斤/亩,亩产值为0.54万元,每亩产种麻43.6~219.6公斤,平均产量为114.91公斤/亩,亩产值为0.68万元,平均每亩总产值为1.22万元,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每亩能增收3500元。每亩产乌天麻箭麻鲜品85.2~543.6公斤,平均产量为221.89公斤/亩,亩产值为0.89万元;每亩产种麻30.4~98.4公斤,平均产量为57.99公斤/亩,亩产值为0.29万元,每亩总产值为1.18万元,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每亩能增收4400元,效果显著。
强化培训 传经送宝
多年来,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风雨交加,王彩云始终坚持每周下乡调查,走村串户为广大农民“传经送宝”,积极宣讲科技创新、产业扶持政策、项目申报指南等。先后组织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培训30多次;指导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劵、科技项目、林业项目10余项,获立项支持100多万元。在农业农村产业工作中,她重点针对天麻、半夏、党参等中药材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自身学术和团队技术资源优势,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等形式,手把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传授天麻、半夏等中药材产业发展实用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技术能力和综合能力。截止目前,共计开展田间指导、技术咨询1000余人。
王彩云表示,她将继续在探索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希望把先进实用技术、优质天麻、半夏等中药材种源送到全市药农的手中,为天麻、半夏等中药材创造增收,为毕节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发挥光和热,为毕节市科技进步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科技创新·巾帼风采》
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特约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