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绿水青山的交响 看美丽中国新画卷
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日子。在这一前瞻性的思想引领下,各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阔步前行。
一起走进“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以及贵州、江西、福建、海南等四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听绿水青山的交响,看美丽中国新画卷。
余村来了“合伙人”
清晨的余村,随着一辆辆大巴车、小轿车的陆续驶入渐次苏醒。不到9点,亲子农场负责人俞佳慧已穿梭在场地中,有条不紊地给店员布置当天的任务。这位土生土长的余村姑娘,三年前大学毕业毅然返乡创办亲子农场,高峰时单日接待游客近千人。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历经从“石头村”到“绿富美”,从矿山轰鸣到乡野欢歌的华丽蜕变。2003年,余村关停全部矿山水泥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发展休闲旅游经济,陆续建成农家乐集群、生态果园、荷花山景区等项目,绿色发展的底色自此铺就。“厂房关闭后,村里的天变蓝了、水变清了,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俞佳慧的切身感受印证着这场转型的成效。
2022年7月启动的“全球合伙人”计划,成为余村发展的新引擎。这项旨在吸引青年下乡、资本入乡的创新举措,推动余村携手周边镇、村构建“大余村”发展格局,越来越多像俞佳慧这样的青年人带着活力与创意深耕乡土,推动余村乡村业态迭代升级。目前已有60多个合伙项目落地,涵盖研学教育、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1200余名青年常态化驻地创业就业。
去年,“大余村”片区旅游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54万元,同比增长11%。
“地球独生子”的家变大了
黔金丝猴(李鹤 摄)
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黔金丝猴安逸栖居,这里是全球仅存850只左右的黔金丝猴的唯一栖息地。
今年58岁的护林员张树成过去巡山时,偶尔能见到一两只黔金丝猴,如今和它们不期而遇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能碰到成群的黔金丝猴,最少二三十只一群。”
这份日渐寻常的惊喜背后,与梵净山生态廊道的建设密不可分。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道出了建设生态廊道的紧迫性。“旅游要搞,索道要开,步道要走,导致黔金丝猴的生境空间被隔离。”
梵净山生态廊道(李鹤 摄)
为了消除黔金丝猴生存环境的威胁,2023年1月,梵净山启动生态廊道建设,在印江、松桃、江口三县建设了呈C字形分布的7处生态廊道,带状种植黔金丝猴喜食的树种,同时,种植黔金丝猴可以跳跃的高大阔叶林,增设饮水点和监测设备。这条总长46公里的生态廊道环线,打开了黔金丝猴的迁徙通道,为黔金丝猴等生物扩展了295平方公里的生境空间。这条最初为“地球独生子”开辟的绿色通道,正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案。
恋上鄱阳湖 候鸟成“留鸟”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东湖候鸟栖息地,一群头顶泛着金属光泽、羽翼色彩斑斓的青头潜鸭在芦苇丛间觅食穿梭。
作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今年有100多只青头潜鸭留在东湖,从候鸟变成了“留鸟”,在湖区繁衍生息。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九江站工作人员陈会闽介绍:“在6月份发现青头潜鸭巢穴5处,较去年增加了两处,在后续对幼鸟的监测过程当中,发现青头潜鸭幼鸟32只,较去年增加了9只。”
从“候鸟驿站”到“永久家园”,青头潜鸭在九江安家落户正是当地生态保护成效的缩影。近年来,九江以长江岸线整治为纽带,串联鄱阳湖生态修复、修河流域治理等工程,通过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等举措,让湿地面积连续五年稳中有升,候鸟的栖息环境越来越好。
不仅是九江,在整个鄱阳湖区,对这些“远方来客”,相关保护举措越来越到位。从出台《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用法律武器保护候鸟,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开展鄱阳湖及五河10年禁渔,组建专业“护鸟执法队”,通过这些强有力的举措,如今的鄱阳湖水草丰美、安全无忧,让越来越多候鸟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
守护大美湿地 共享生态福祉
闽江河口湿地(陈铭清 摄)
盛夏时节,在闽江河口湿地越冬的候鸟早已北迁,但十几只黑脸琵鹭亚成鸟,依然在退潮后的滩涂上觅食。这些候鸟早已成为67岁的管护员林发金最熟悉的“老朋友”。
林发金所在的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紧挨着如今的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过去,由于过度开发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2003年到2014年,福州市设立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并实现了创建县级、晋升省级、升格国家级的“三级跳”。2017年,闽江河口湿地“退养还湿”的举措铺开,林发金响应号召,成为村里第一个“退养还湿”的退养户。在他的带动下,3年间,养殖户们从闽江河口湿地撤出超过2000亩养殖基地。
中华凤头燕鸥(郑航 摄)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共享共治、产业提升、生态守护、开放合作等六大生态核心工程,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吸引了累计337种鸟类栖息停留,常驻及越冬水鸟数量超过5万只,黑嘴端凤头燕鸥、遗鸥等众多全球极危及濒危鸟类频现,闽江河口湿地也成为北半球同纬度近海海洋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毛纳唱响幸福谣
毛纳村依山傍水景色美
“茶山青唻,毛纳红唻,小溪潺潺,似清泉……”这首《毛纳幸福谣》描绘了五指山毛纳村的自然景观、生活场景、民族文化,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是一个黎族村寨,位于五指山脚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旁。低纬度、高海拔的热带雨林自然条件和气候,成就了五指山热带雨林大叶茶的优良品质。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茶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村民王琼香告诉记者,种茶让她家的收入翻了几十倍。“去年达到30多万元,生活越来越好,去年还买了辆皮卡车和无人机。”
毛纳村茶山
做足了“茶文章”,又念起了“旅游经”,毛纳村精心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夜游毛纳、沉浸式文化演出等多个新业态,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生态游、乡村游、民俗游。
从2022年到2025年,毛纳村旅游收入超过2400万元。随着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当地的茶叶卖得越来越好,村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种茶面积从毛纳村辐射到整个水满乡。目前,水满乡茶叶种植面积1.3万亩,收入1.6亿元,这也带动水满乡脱贫户人均收入达到了2.4万元。
浙江之声 蔡吉康 夏海云 王娴 陈露(安吉台)
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 李俊 黄茹 九江融媒体中心 焦磊
福建新闻广播 陈雪玲 阮怡 林露 陈静 连玉(长乐台)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 陈蕾 李杰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梵净山管理局 海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