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岭丰碑·闪光的青春|烽火中的“奇花”:孩子剧团与他们的两万里救亡路
1937年9月,一支“小小的”抗日力量——孩子剧团在上海成立。
1937年11月11日,日军占领上海,孩子剧团便开始了他们的长途跋涉。他们先后跨越上海、江苏、河南、贵州、四川等8个省市和多个县市区,在2万多里的路程中,用稚嫩的声音和幼小的身躯扛起了宣传抗日、鼓舞民众的重担。
1937年,孩子剧团全体团员在上海合影
1937年8月13日,日军炮击闸北一带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淞沪会战爆发。日军的炮火让上海变成了一片废墟,让无数家庭颠沛流离,无数孩子无家可归,被迫进入难民收容所。
收容所里,孩子们自发地利用已有的文化知识学习宣传抗日,还为上海的百姓们演讲、唱歌、演戏,在街头巷尾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时任上海沪东临青中学教师吴新稼等人组织成立孩子剧团。1937年9月3日,孩子剧团正式成立。这朵“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开始在战火硝烟中绽放。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孩子剧团的活动无法继续在上海开展。为了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孩子剧团决定转移到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及各战争前线去演出。他们与家人、同伴告别,与从小生活的故乡告别,决心走向全国各地,用稚嫩的歌喉承担起宣传抗日救亡的大任,掀起阵阵民族自救的巨浪。
1938年1月,孩子剧团经扬州、徐州、郑州等地抵达武汉。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为孩子们举行了一场欢迎会。周恩来、董必武、博古、叶挺、叶剑英、邓颖超、郭沫若等同志和孩子们欢聚一堂。
邓颖超(前排左一)等与孩子剧团的孩子们合影
会上,周恩来鼓励孩子们“要一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建立新中国”,并勉励他们“救国、革命、创造”,支持着孩子们在武汉持续斗争,将救亡的火种播撒到民族抗战的大后方心脏。
1938年8月,孩子剧团再次启程,转战湖南、广西、贵州等地进行抗日宣传。
当年12月31日,孩子剧团抵达贵州贵阳。一到贵阳,孩子们便与贵阳沙驼剧社联合排演剧目,在剧目中声讨叛国投敌的汉奸汪精卫。在贵阳停留的短短7天里,孩子剧团不仅排演出了剧目,还多次在街头、广场、剧院演出,并在广播电台播演,用歌咏激发当时贵阳人民的爱国情怀和不屈意志。
1939年1月6日,孩子剧团前往重庆,后在川渝地区开展了丰富的各类抗日宣传活动。直至1942年9月,在党领导下成立了5年之久的孩子剧团宣告解散。
孩子剧团活动路线图
《义勇军进行曲》《不愿做奴隶的孩子们》《乐园进行曲》《秃秃大王》《猴儿大王》……5年间,孩子们不畏艰险,不惧炮火,用一首首歌曲和一出出剧目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在全国8个省市播散下抗日爱国的种子。
“有了你们这群不怕艰苦的儿女,中国也要在苦难中渐渐长大起来的。”郭沫若如此评价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剧团。
80多年前,防空洞里背台词的稚嫩身影,难民潮中分发传单的坚定步伐,废墟上宣传抗日救亡的倔强目光,已化身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80多年后,孩子剧团的精神依然饱含力量,诠释着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里,一支新时代的孩子剧团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为了纪念孩子剧团,20世纪80年代,长春街小学等8所学校的100多名少年儿童组建了新孩子剧团。如今,长春街小学校园里最醒目的雕塑,便是1989年由著名雕塑家谢家生创作的孩子剧团汉白玉群雕,展现了孩子剧团以歌咏、舞蹈、戏剧为武器,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的历史画面。同时,校园里还建有孩子剧团陈列馆,以丰富图片和实物资料详细介绍了孩子剧团的历史。
为了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春街小学以新孩子剧团为依托,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街道,宣讲孩子剧团光荣历史,开发了以孩子剧团为主线情境的劳动校本教材,开展“重走孩子剧团走过的路”红色研学活动,还与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共同创排儿童剧《孩子剧团》,让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学习当年孩子剧团的抗战精神。
烽火岁月虽已远去,家国情怀永恒传承。
1937年的深秋,孩子们唱起孩子剧团团歌:“孩子们,站起来!在这抗战的大时代,创造出我们的新世界!”
这声音穿越时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愈发清亮。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