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下载破1000万!超越ChatGPT、Deepseek!
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其产业化落地进程正备受关注。近日,阿里巴巴旗下“千问App”公测一周下载量即突破千万,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产品发布,更被视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从“模型层”向“应用层”加速渗透、深度赋能实体经济与数字生活的一个重要缩影。

来自阿里巴巴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其自主研发的AI助手“千问App”自11月17日开启公开测试以来,首周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刷新了全球AI应用的增长记录。这一“现象级”的市场反响,引发了业界对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深入思考。
何以爆发式增长?
千问App的快速普及,根植于阿里在AI大模型领域的长期战略投入和技术深耕。其底层的通义千问(Qwen)大模型,通过全面的开源策略,已在全球技术社区建立起广泛影响力。
资料显示,Qwen系列模型凭借其强大的性能表现,全球累计下载量已超过6亿次,并获得了英伟达、爱彼迎等国际巨头企业的认可与应用。爱彼迎CEO布莱恩·切斯基公开表示,公司正“大量依赖Qwen”,因其比OpenAI的模型更快速、更出色。英伟达CEO黄仁勋则指出,Qwen已占据全球开源模型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呈现持续增长之势。
这种在底层核心技术上形成的强大势能,为上层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我国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创新实力。

“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
更值得关注的,是千问App所代表的AI应用发展新范式。阿里方面将其定位为“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其核心是发展“Agentic AI”(智能体AI)能力。
这标志着AI的应用正在从被动回答问题的“工具”形态,向能够主动理解、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体”形态演进。根据规划,千问App将与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度融合。这意味着,AI技术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工具,直接渗透到商品流通、交通出行、居民服务等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应用落地才是试金石
千问App的初步成功,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基础大模型的竞争固然重要,但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满足广大用户和市场需求的应用产品,并与实体经济场景深度结合,才是检验AI技术真正价值的试金石。
从千问App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在AI领域不仅具备了参与全球前沿技术竞争的实力,更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推动AI技术产业化、规模化落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类似千问App的应用涌现,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