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一条绝无仅有的奇巷

2024-12-13 11:38

在贵阳市花溪区被列为5A级风景区的古镇青岩,有一条集“静、美、古、奇”于一身,国内绝无仅有的小巷,它就是迄今唯一仍以“背”为名的“背街”。

(静谧的背街 郑莹摄)

在汉语词典中,“背”这个字除了代表人身体与前胸相对应的身体部分和学习中的背诵之外,几乎代表的都是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如违背、不顺利、离开、瞒着、偏僻、听觉不灵等等。我国大江南北通用的“背街小巷”定向所指的皆是偏僻与冷清的小路。

贵阳市有许多昔日极少有人问津的“背街”小路,如今因为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旅游业的打造,一下子红火起来,甚至成为省内外游客热衷的打卡地。笔者也曾就这些街道的变化,发表过一些相关的文章。其中如《太平路承载着多少历史的厚重》《民生路好吃背后的文化底蕴》《百年风云汉湘街》等。但在贵阳市的背街小巷中,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却是青岩背街。

背街只是连接青岩南街与西街的一条小巷,名气却大到让人感到惊诧。要明白这一点,不能不回顾一下青岩古镇的历史:明初在贵州各地设卫所屯堡,洪武四年(1371年)置贵州卫和贵州前卫,十一年(1378年)在青岩设“青岩屯”,后设青岩堡,属贵州前卫左千户第九百户所,同时青岩境内又设有余庆堡、杨眉堡,屯田驻军。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青崖在治城南五十里,贵州前卫屯田其下”,故青岩堡比“贵州布政使司”的建立还要早好些年。

由于青岩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明天启年间(1624—1627年),土司班麟贵召土目、民众等人,在青岩司构筑城垣。青岩四周筑建起土城,北抵谢家坡,南至大茨窝,东至卡子门,西南止黄家坡,西北抵黑神庙,东西南北各修一道城门,设有碉楼。《贵州通志·建置志》也记录称,“青岩城,在贵阳府西南五十里,明天启时建,有四门”。

街道是城镇建设的主体。青岩最早的街道呈棋盘式交错,纵横镇内的十字形四条街,分别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其中,南街是最有特色的明清街道,是展现古镇历史风貌的步行商业街,也是最繁华之处。2004年编纂的《青岩镇志》在记述四条主街之后,首先提到的就是“背街”。该志描述称:“背街,起至西街交叉口,间距180米,迄止东边与东街交叉口,间距330米;长510米,红线内宽4米,面积2040平方米;石板铺路,属镇内道路”。这段记述,虽不是太清晰,却揭示出一个史实:那就是青岩的背街是与古镇的四条主街同时修建的,它有着与古镇同样悠久的历史。到了今天,游人如果想体验青岩历史的古朴神韵,唯一的选择便只有背街。

(背街一角 郑莹摄)

背街原本是一种对应大街的统称,何以青岩镇却将其作为一条街巷的专用名?这其中究竟隐含着什么历史因素抑或某种文化含意?成了一个值得考察的当代悬念。

在青岩镇的小街小巷中,背街的确很背。镇中的南北大街如今商业兴盛,店铺鳞次栉比,已成游人必游中心,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整日喧嚣之声盈耳。而既往由各主街向周边延伸的小街小巷,都因各种原因各有了自己的新名,如横街、平街、下院街、状元街、书院街、卡子门、车家巷、石灰巷等。这些小巷虽然比不上主街的热闹,却都有一些零星的铺面,经营着自身特色的商品。唯独背街整条巷子两侧的房屋几乎全隐匿在千层石砌筑的围墙后面,嗅不到丝毫商业气息。这样的街巷不仅在青岩、在贵阳、贵州,恐怕在全国都是极罕见的。就这种景象而言,这条街确实让人感到背,而且不是一般的背。

但背街之所以成为一条小巷的专用街名,其中的缘由并非完全由于“它曾经是存储军粮的隐蔽之地”,而在于这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巷。生活在背街的人如同小镇中的其他居民,同样需要生活,需要钱的来源。但他们却明了即便是营商,也需要成行成市才能招揽到买家,而几百年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石围墙,在各家各户心目中已变得十分神圣,不可轻易毁损破墙开店。于是他们宁可将自己的售卖品拿到大街租房出售,将自己的小巷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正由于此,今天的我们才能享受到背街这条小巷超乎寻常的宁静。

青岩背街是一条不平凡的街巷。它集“静、美、古、奇”于一身,以至中外游客但凡来到这里,总是流连忘返,尽情沉浸在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

超常的静谧是背街给人的第一印象。这种静,与每日古镇中南来北往的游客熙熙攘攘观光购物的景,恰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形同两个世界。步入背街,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静”,出奇地静。如果游人不多,似乎针掉地上也听到“叮”的细响。街巷不宽,也就是五六步的样子,但沿街两旁高低不等的叠层石墙,却将墙后的房屋掩映在石块与绿树后面。脚下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踩踏,有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俨然可以映现出自己的身影。它们不仅可以将你带入小巷的深处,更似在无声地向你诉说数百年的世事变迁。

一般情况下,到青岩旅游的人,往往被古镇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带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古城墙、饱含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小商品、搅动味觉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所吸引,无暇去背街这条饱不了口腹,买不到纪念品的地方去消耗有限的旅游时光。即便是旅游旺季,人流如织的节假日,背街依然能够保持它的宁静。只有为数不多的游人会到这里去探索古镇的既往,寻找历史的沉淀。时至如今,这条背街依然显得背,还能保持着它的那份静谧。

背街的“美”,首先在其历史的悠久。据设于青岩赵公专祠的《青岩军事文化与古镇历史变迁展》介绍,元朝统治时期,青岩还是土司制度下白纳长官司(治所在今黔陶乡)所辖的一个自然村。那时的村里只有满足生产与生活的简易便道,并无街巷。明初广设卫所后,青岩成为贵州前卫千户所下的一个百户所驻地。随着120名屯军及家属的到来,村子一下热闹起来,并由百户所逐渐发展成日趋兴旺的屯堡。这之后,地处贵阳与惠水交通要道上的青岩,车如流水马如龙,粮食、商贾、马帮、行人络绎不绝。于是,屯堡里有了最早的街道,背街也在此时应运而生,而且一度成为屯粮之所。当时的民间流传“惠水三天不运粮,贵阳城里闹饥荒”之说。《黔南识略》亦有“若定番(今惠水)之米不至,(省城)价则陡昂”的记载。由此看来,与青岩堡同时诞生的背街,其历史并非一些人所说的只有300年,距今应有五百余年。

常有人认为青岩之美就美在它所有的道路,无论是南北大街和四面延伸的小巷小街,一律都是青石铺就。随着岁月沧桑与人间的风云变幻,加上历代居民与游客的踩踏,几乎每块青石都有清晰凹痕,这些凹痕及其光滑的表体,既承载着青岩历史的记忆,更无声地向人们倾诉着世事的变迁。但在这座古镇中,却没有一条道路的历史沧桑能胜过背街,因为背街的美才是这座古镇最美的代表。

背街的美首在它的朴素与自然。这里没有一点商业的喧嚣,听不到丝毫的招揽顾客的呼喊、讨价还价的争执。那一面面参差不齐的千层石墙,似乎在轻声地向你诉说着它的久远历史、历经的沧桑,让你禁不住产生许多联想,生出种种诗意。踏入背街,一株株浓荫茂密的大树依偎在墙边,映入眼帘。粗壮的树干挺拔而笔直,不时用沙沙的枝叶摇曳之声伴随着你的脚步,让你一点也不感到寂寞。那一尘不染的环境,清幽的曲径更会让你在漫步中如临桃园,忘掉生活中的许多琐碎与无奈。

除了建筑特色朴素自然,背街的美还在于它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抗战时期许多革命干部家属,如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邓颖超的母亲以及其他革命干部的家属都曾被疏散到这里避难居住,正是背街确保了这批革命人士的安全。此外,它还一度成为抗战时期的重要物资集散地,许多重要的物资和人员往往先运至这里隐藏,再进行转运和安置。这种美虽然不能从视觉上去观看,却能让人从厚重的历史中去感受‌

背街的“古”,远超到过这里人们的想像。这种古集中反映在包括街巷、住房、宗教场所多方面。除了背街的民居、院墙、房屋和围墙全部采用石头砌成外,那些从两侧斑驳石墙缝中,顽强生出出各种小花小草、墙头杂草、藤蔓交错,墙后冒出的高大树木,无不透出岁月的痕迹,透出这条小巷的古。

背街人修建的石头房,‌建筑形式十分独特。大多数房屋的结构都是前为院落,后为居室,堂屋建有“腰门”。腰门的作用包括防止小孩随意跑出家门、遮挡屋内活动以及防止鸡犬登堂入室外,建造时还特别注意装修特色。常见腰门的形状有如意形、桃子形、牛角形等,寓意吉祥如意、长命富贵等。背街民居与镇内其他石建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里的人们不在居住地经商,因此前屋不按店铺设计修建,各家堂屋都是正对院落之前的大门,但却很重视‌屋檐设计,注意保护室内空间‌。因为住房不临街,并不需要如同大街房屋那样的两重檐,供顾客遮风挡雨。因此,他们很在乎屋檐下的挑檐枋,往往将之做成象鼻形,寓意吉祥平安‌。这种建筑特色所显现出的,正是背街的古朴沧桑,让人享受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

背街建筑的风格如同古镇内其他街道的建筑,保持着明清时代建筑风格。整条背街反映出的文化特征,有三方面突出特点:明清建筑风格、多元宗教文化及军事防御功能。明清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外形上,尤为重视装饰和雕刻艺术。许多民居的垂花门上都雕刻有“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吉祥图案,堂屋门的门簪上则雕刻太极、八卦、牡丹之类图案。这些工艺都展现出令人惊叹不已的古。

我们说背街“奇”,就在于你问当地人也好,查阅各类文献也罢,都不会有人告诉你这小巷里有哪些特色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记得有人曾这样概括:背街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就是背街本身‌。这算是道出了这条街的关键。不过,仅仅只将目光聚焦到这条长200余米、宽二至三米的弯弯曲曲石板路,显然是不够的。没有建筑就不需要围墙,尽管在背街你几乎看不到临巷的铺面,石墙后面依然有许多饱经沧桑的房屋。正是这些老建筑洋与巷道一起扬溢出整条街的生活气息。

慈云寺是青岩背街的典型宗教建筑,位于背街5号,东北与万寿宫相邻,西南与迎祥寺毗邻,周围皆为民居。道光《贵阳府志·祠宇副记》载:“(慈云寺)在青岩镇西门,康熙初建,道光十二年重建。”寺院占地面积3930平方米,建筑面积897.71平方米,为两个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群,统盖小青瓦,周围皆为民居。寺内房屋的两侧山墙及后檐为砖砌空斗墙。寺院的前院戏楼、大雄宝殿及后院的大殿、对厅等建筑,在规模上堪称古镇现存寺院之最。由于寺院功能与民居截然不同,导致该建筑群与背街的风格形成很大反差。

慈云寺 郑莹摄

在黔中大地,青岩古镇从诞生伊始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镇内建筑堪称一体多元文化的代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青岩,最初只是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的百户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和文化交流中心。长期以来,这里居住着的汉、苗、布依等多个民族,将之打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不仅古镇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方的木楼和北方的青砖灰瓦,既有中原文化的端庄稳重,又有地方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许多建筑中的石雕、木雕和砖雕艺术品更反映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镇内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四教并存,进一步显示出和谐与包容的文化特征。慈云寺在背街的存在即是最好的见证。

时代的脉动让任何静态与动态的物事都难以保持恒久。但背街的街名属于历史沉淀下来的称谓,以至时代的转軕都未能动摇它“静、美、古、奇”的本质,其中的关键即在于背街自身沉淀淀的历史厚重。尽管如此,新时代社会前进的步伐,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守正创新”的无比威力。在21世纪的今天,青岩背街虽然依旧能给人“背”的感觉,能授人予静谧古朴的温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却在短时间里竟然变成网络上的热门打卡地。它的“背”虽仍然存在,却“背而不背”,影响力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寻枪》拍摄地之一 郑莹摄

回首往事,背街的出名与2002年上演,由姜文、宁静、伍宇娟、刘小宁等主演的悬疑电影《寻枪》不无关系。正是这部电视剧,将静谧稳重的青岩背街推到了风口浪尖。该剧播出后,无数的粉丝蜂拥到昔日鲜为人知的小巷。于是,往昔小巷的宁静被打破,接踵而至的是游客甚至专业摄影师的相继前往。从那时起,背街便已开始变得喧闹。及至21世纪的今日,这条之前仅有少数文化人会去关注的背街,一下成了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这种变化,既有背街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的独特魅力,有背街因此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师的一面,有街上慈云寺为游客提供的游览选择‌,当然也与电影《寻枪》中摄取镜头对背街知名度的极大提升相关。

客观地说,背街的背只是一种历史的暂时,如此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街巷,在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时代呼唤下,青岩背街从“背”转而不背,应该属于一种历史的必然。

郑莹  贵州省档案馆  三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