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舞润山乡·云海共交响 ——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赴六盘水市云上海嘎小学 开展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7日-14日,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炫美阳光”志愿服务队师生一行27人,奔赴被称为“贵州与天空最近的地方”的“云上学校”——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云上海嘎小学,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立足学院专业特色和师范底色,以“音舞润山乡·云海共交响”为主题旋律,通过创新开展美育浸润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青年师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等实践育人活动,深化党建带团建、推动师范生专业素养实践转化,不断引领新时代青年以专业之美育甘霖,滋养乡村文化沃土,践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时代使命,彰显音舞青年以艺术赋能山乡的青春担当。
团队启程
美育深耕:专业滋养童心成长
艺术支教作为主要任务,贯穿整个活动。声乐专业志愿者们以科学发声训练为核心,通过系统呼吸、共鸣练习,引导孩子们掌握技巧,让自信之声响彻云上校园;舞蹈专业志愿者们则采取了分组教学,精准施教,一对一纠正舞姿,打磨动作细节;“第二课堂”的手工剪纸活动中,彩纸翻飞间凝结了师生情谊,点燃了艺术灵感,为美育课堂增添了温暖印记。孩子们动听的歌声、专注的眼神、舒展的肢体、灵动的舞姿,成为教学成效的生动注脚。
乐理教学现场
合唱教学现场
器乐教学现场
舞蹈教学现场
手工教学现场
手工成果展示
乡兴问变:脚步丈量振兴之路
“炫美阳光”志愿服务队不仅是”倾听者“,更是“传音人”,师生们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村寨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志愿者们用乡音亲切解读国家惠农富农、产业扶持、乡村建设等内容,实施精准宣讲,确保政策“进家门、入心坎”。过程中,村民动情回应:“国家没有忘了我们山旮旯,日子越过越好!” 质朴话语饱含了老百姓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也让志愿者们深受感染。
政策宣讲
调研途中,一个动人细节映照山乡之变:路遇孩童见车即停,并庄重敬礼!这一幕也让大学生志愿者们深受触动。海嘎小学顾亚老师介绍:“此礼意在一是提醒车辆慢行,注意安全;二是感恩过往帮扶,期冀反哺未来。”这一质朴礼仪,不仅是强化交通安全意识,也是一份浸润心灵的礼仪传承,更是感恩教育的生动实践。
走访调研路上
彝风浸染:文化互鉴促进交融
为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将民族艺术精髓融入美育教学,7月9日,团队来到贵州野暑博研学基地,开启了一场深度的彝族文化寻根与互学互鉴之旅。在基地讲解员杨玺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当地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系统梳理了地域文脉,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师生们沉浸式的体检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师生们亲手触摸并尝试演奏了彝族月琴,深入了解了铜铃、口弦、葫芦笙等传统乐器在彝族同胞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在中华乐器宝库中的独特价值,并通过近距离观察双兜兜、牛皮鼓、撮泰吉牛头、毕摩帽等丰富多样的彝族文化符号,对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庆礼仪等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认识,增进了对中华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理解与尊重。团队成员还学习了彝族传统舞蹈——铃铛舞,重点体会了“凤凰穿林”、“拨开云雾见青天”等极具象征意义的肢体动作,领悟舞蹈中蕴含的自然崇拜、生命哲学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通的精神追求。最后,团队成员动手制作了苦荞饼,从原料到成品,体验彝族饮食文化的智慧与朴素之美,传承忆苦思甜的优秀作风。
野暑博研学基地调研
了解彝族文化
学习彝族舞蹈
篝火映心:艺润乡情共筑团结
7月9日的夜幕下,海嘎村休闲广场篝火徐徐燃起,照亮了山巅的夜空,也点燃了彝乡人民和师生们心中的热情,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艺送下乡暨“乡村路边音乐会”隆重举行。晚会上,团队师生们先后献上了高水准的歌舞表演,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在场村民们的阵阵掌声。手风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奏响了村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情怀;舞蹈《萱草花》展示了乡村生活的温情脉脉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歌曲《侗歌声声唱给党》表达了侗乡百姓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戴和对党的感恩之情。在欢快的彝族民歌带动下,“炫美阳光”志愿服务队同学们、海嘎小学师生们和村民们不分彼此,手拉手,围着跃动的篝火载歌载舞。民族舞步与乡土韵律相交融,大学生的青春朝气与村民们的淳朴热情相碰撞,火光映照着每一张真挚的笑脸,歌声与欢笑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此刻,已不再只是一场演出,更是各民族同胞心与心的贴近、情与情的交融。师生们以专业所长反哺乡土、服务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乡亲们齐聚路边音乐会
路边音乐会现场
与乡民载歌载舞
路边音乐会合影
教育脊梁:扎根乡土诠释担当
7月10日,海嘎小学副校长吕元山以“从海嘎出发:大山童年里的另一种可能”为题,分享了海嘎小学的发展历程和教师们坚守一线的先进事迹,尤其讲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海嘎小学郑龙校长躬身示范的开拓精神与“捧心而来,不带草去”的纯粹信念,团队师生们深刻体悟到:教育家精神存在于深耕的田野和待亮的童眸之中!郑龙校长以扎根一线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精神”。
吕元山讲座现场
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海嘎小学音乐教师顾亚以“教育启润心田 音乐走向远方”为题,分享了他扎根山区教育多年的经历。顾亚2014年通过特岗招聘来到海嘎小学,他不惧艰苦教学条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先后组建了12支学生乐队,建立了电吉他、架子鼓、电贝斯、尤克里里、手鼓、合唱团等学生社团;师生同创的《海嘎之歌》在各大网络音乐平台上线,多次接受中央、省、市等各级媒体的专访报道;其创建并带领的“海嘎少年乐队”登上了央视网络春晚舞台。顾亚老师用教育初心带着怀揣梦想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出贵州、走向更大的舞台。过程中,团队师生凝神聆听,从顾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触摸到了那份滚烫的育人初心与深沉的教育智慧,大家心中豁然明白:美育的真谛,不仅在于技艺精进,更在于以艺术之光滋养生命,叩响世界心扉。
顾亚讲座现场
宣讲结束后,团队师生们根据郑龙的乡土坚守、顾亚的乐育心路展开激烈研讨。大家纷纷表示:两位老师的先进事迹是青年学子对燃灯者坚守的深切共鸣,更是师者精神在新一代青年心中激起的郑重回响——当“扎根乡土”的担当与“乐育未来”的信念具象为眼前身影,教育传承的火种已在静默触动中悄然点燃。
讲座研讨会
校地协同:山巅回响乐结同心
7月13日,志愿服务队和海嘎小学的小朋友们成功举办了“山巅回响·乐结同心”教学汇报展演,本次展演以艺术为媒,在山巅奏响了校地协同、美美与共的动人乐章。音乐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建强代表学院向海嘎小学捐赠了声乐教材、体育用品等物资,并为顾亚颁发了“校外实践导师”聘书。郑龙校长与顾亚老师共同为“炫美阳光”志愿者代表佩戴了象征山乡教育坚守与美育情缘的海嘎小学校徽。
捐赠物资现场
为志愿者代表佩戴海嘎小学校徽
下午3时,汇报展演在合唱《歌声与微笑》《向云端》中正式启幕,海嘎小学学生与“炫美阳光”志愿者手拉手,童声与青春之声在山巅和谐交融。“海嘎少年乐队”带来的《鲜花》点燃全场,主唱文思思、吉他贝斯手龙怀婷与王贵英、鼓手龙全慧在志愿者吴长富的默契配合下,展现出经“一对一”辅导后愈加出色的演出水平;民乐合奏《声声慢》则让传统韵味与山乡云海诗意碰撞;舞蹈《萱草花》中,孩子们用稚嫩而认真的舞姿,诠释了对美的向往;师生朗诵《山巅的歌声》表达了孩子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对教育和帮助他们的老师及爱心人士的感谢;终曲《万疆》由全体演职人员共同唱响,激昂的歌声承载着对祖国的热爱与“音舞共融”的深情。
海嘎小学乐队舞台现场
手风琴演奏现场
汇报演出现场
汇演演出合影
从美育课堂的浸润到民族村寨的交流,从专业技能的辅导到乡村服务的实践,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师生以“音”“舞”为笔,在海嘎之巅书奋力书写了美育扎根乡土、文化助力振兴的青春担当。山巅的交响虽暂告段落,但美育的种子已然播下,校地协同育人的新篇,将在未来持续书写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