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望眉老人与“贵山诗” ——《桑榆非晚献余晖》选篇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 2023-03-27 21:05

与其让世俗流行的空话、套话去耗费诸君的宝贵时光,不如留白让诸君斧正。无师友、领导、同仁及后学、拙荆之教诲、鞭策、帮扶、支助,绝无有野老理想人格之实现,为学方略之渐成,经师人师之进步。文章千古事,成败任君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谭佛佑

望眉老人与“贵山诗”

望眉老人,是晚清贵阳为“黔南六家”之首的著名诗人。姓颜名嗣徽,字义宣,别号望眉故称。本系孔门高足、德行首科,后被尊为复圣的颜回七十七代裔孙。早在清朝雍、乾时,其曾祖颜中樑,从湖南衡州(今衡阳市)举家迁居黔省省恒贵筑(今贵阳市)。先居住颜家巷(即今之民权路)。后家族日渐兴旺恢宏,遂在新城普定街购地创建新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四月二十六日,颜嗣徽就出生于贵阳这个新兴的名门望族,故为贵阳人。

嗣徽从一出生起,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受有2000余年优秀家风家范传统的影响。幼年丧父,而事亲极孝,7岁入塾,勤学有加。多读前人诗,感怀至深。11岁时,业师开州名儒李勉初先生偶举“二十有八载”属对,即对以“三千惟一心”。先生甚奇之,尤大加赞赏。及后数年,遍览群书,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靡不潜心研究。尤精“易理、六通、四辟”,莫不妙解入微。且立志文章勋业,醉心诗歌书艺。亦如他在诗集《乔梓联吟·小序》中说:“仆少弄吟毫,喜挥柔翰,尝探于唐代,早宗法于眉山。柳往雪来,行役未尝辍咏;模山范水,登高颇能赋诗。”一生为人性情豪爽,不拘形迹,常与时辈中数位执友,诸如黄子衡、钱莘民、杜子明、文云衢等黔中名士讽谕时势,论说古今,觞咏唱和,颇有东晋名士之风。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庚午科乡试以举人第一名夺魁,荣登解元。后分发广西,历任阳朔、雒容(今鹿寨)、苍梧、迁江(今来宾)、凌云、昭平等知县,归顺(今靖西)直隶州知州,镇安府(今德保)知府。政声卓异,誉满粤峤。直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积劳而逝于归顺任上。当时还得到陆荣廷的武装护送,灵柩方能安全运回故里贵阳,安葬于城西南外阁老寨的颜氏祖茔。

望眉老人的一生,不论青少年时乡里的游学交友,还是在粤西任上巨繁的政务之余,抑或进京会试或朝觐千辛万苦的旅途之中,可谓笔耕不辍,吟咏未断。并亲自编定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起,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止,计得诗集十二卷,另有《乔梓联吟草》一卷,《诗余》《联语》各一卷,均已付梓刊行于世。今省图书馆、博物馆均有收藏。其诗名成就,不仅享誉黔中大地,且远播五管两粤。曾任官贵东道的袁开第观察,对当时贵州著名诗人就有如是评价:“黔中诗派,莫子偲、郑子尹两徵君,宗法山谷、后山,别开畦径,又是一派。望眉景仰眉山,颇造其精深华妙之诣。较之周渔璜宫詹,有过之无不及。”而且还亲自手书一联,专赠望眉老人,对其赞誉有加。其联曰:“名高北斗星辰上,诗在千山烟雨中。”

民国时,黔中著名学者教授李独清先生在其《洁园剩稿选》中,就有一首对其倍加赞美。诗曰:“黔南旧见六家选,即是名篇是正声。重读《西园》丧乱句,废池乔木厌言无。”黔中著名学者聂树楷先生作《读黔人诗集绝句》,亦谓望眉老人的诗名远播五管,蜚声岭表。其诗曰:“曾播诗名五管中,形骸散漫晋人风。一篇感旧《西园》曲,哀艳差堪比骏公。”

早在咸丰中后期,望眉老人还是个20刚冒头、血气方刚的小青年,竟满怀着匡时济世的“五岳”之志,不时与筑中三五执友,纵论国是之危艰,时局之动荡,全力追摹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在洛阳香山集会“九老”,修禊洛社吟咏唱和的精神事迹。吟咏黔中故里风物之灵秀,山川之壮美。创作了一组有关社会人文、自然风情的著名诗篇,特别是《登贵山绝顶望南北诸峰》一首。还给后世在论及贵阳八景之一——贵山的壮美灵秀,或贵阳之名来历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非常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趣话。其诗曰:

北登贵山顶,云表插碧峰。千仞势一落,蜿蜒走长虹。
左涌栖霞岭,右拓相宝宫。元气接混茫,烟霭春蒙蒙。
荷笠蹑微径,披襟当太空。眩晃迎晓日,呼啸激天风。
灵菌茁萌芽,野花欹浅红。远视不能辨,一色蔚蓝中。
超举形神释,跋陟腰脚慵。怀抱五岳志,追逐九老踪。
手挈金鸦锄,采采菖蒲茸。

该诗曾被数家选集刊载,被诗界普遍认为是描写“贵山”最好的诗歌创作之一。给后世直到近代民间或学界的许多学人对有关“贵山”具体山峰的所指,或具体座落的位置,或贵阳的得名的依据等等,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或有趣的故事。

谭佛佑,号安平野叟,1938年生,贵州平坝人,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教授,省内知名学者。现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潜心研习教育理论、中国文化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贵州历史文化教育等课题,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若干篇。在数十种学术刊物发表《论黔中王门与明代贵州的书院》《贵州石门坎教会苗民教育述评》等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先秦卷、《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