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纳雍老翁村:将历史穿在身上的村寨

人民日报客户端贵州频道 | 2024-11-20 14:07

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老翁社区面积9.25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是纳雍最大的苗族村寨之一,也是毕节市保存完好的箐苗民族文化示范村寨,2020年被命名为第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08年6月,老翁社区特有的箐苗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黑箐、白龙会、高岩、大岩口、小岩口、原对坡等六座山峰,在老翁社区周边依次排列,将老翁苗寨揽入怀中,即将通车的纳晴高速公路穿腹而过,老翁既有靠山,又有出路。

群山脚下的小坝子里,能歌善舞、勤耕乐织的箐苗儿女在此繁衍生息,过着苦尽甘来的宁静日子。

老翁苗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据介绍,老翁苗族的祖先经过不断迁徙,来到云贵高原上的莽莽群山之中,与花草为伴,与雀鸟为邻,自耕、自种、自编、自织,过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自称是“住在深山老箐的民族”。因此,凡是老翁箐苗妇女,都练就了一手刺绣技艺,她们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和一路迁徙看到的田园山川、花草鸟虫,用各色丝线精心绣制出来,缝成衣服,穿在身上,表示对世间万物的敬畏,表示对祖先的崇拜。

纳雍箐苗没有民族文字,她们于是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中,记录在服饰上的图画里,因此,箐苗妇女刺绣的图案从来没统一模板,创作时全凭各自的积累与感悟。

张家湾镇老翁社区居民朱熊氏介绍,她们从来绣花,都是自己在心里思考花样,因为没有借鉴的样品。因是各自思考出来的,所以,绣出来的花样就不一样,“每一件,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箐苗服饰中,衣裙精美,头饰和护腿也别具一格。

以女装为例:上身前襟至腰、后披至小腿的对襟衣呈燕尾形,全部绣满精美花纹;下身花条百褶裙,腿裹白色护腿,头戴红漆“V”状木梳,盘以祖祖辈辈的母亲传承下来的头发。这些头发被揉成3米长、4斤重的黑色牛角状发髻戴在头上,显得雍容华贵。

老翁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余兴江说,箐苗服饰上的花纹图案,表现她们对世间万物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还反映她们在迁徙、斗争、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记载了箐苗从古至今的兴衰与变迁。

近年,老翁社区建起刺绣工厂,租赁给当地箐苗刺绣传承人杨理经营箐苗服饰产业,这不仅为箐苗服饰加工、传承提供了作业环境,还吸纳了当地箐苗妇女就近就业。

在杨理的箐苗服饰加工车间,已经制好的衣服、裙子、背扇有序成列,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

老翁社区箐苗刺绣传承人杨理因为苗家姐妹个个都会绣花,才建箐苗服饰加工厂来方便大家上班,让大家一起赚钱。

老翁苗寨47岁的妇女杨敏从小受母亲影响,刺绣手艺炉火纯青。但是,由于受条件限制,再精湛的手艺也只释放了自给自足的作用。自从家门口的刺绣厂投产,手艺自给自足的局限被打破,杨敏的手艺到底是派上了用场,“我一得闲都到厂里上班,一个月随便挣一两千块钱”。

如今,纳晴高速公路即将通车,日渐成熟的箐苗服饰产业必将行稳致远,箐苗同胞的康庄大道也将随着刺绣的民族画卷徐徐铺开。

杨英 谢健锋 张青青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