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关岭:“四共”发力,关岭牛产业跑出升级“加速度”
在贵州大山深处,关岭牛产业正蓬勃发展,书写着产业振兴的精彩篇章。
通过“四共”模式全力打造关岭牛产业升级,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2024年,全县肉牛存栏达13.42万头,出栏4.49万头,肉牛综合产值高达17.36亿元,示范带动3万农户投身肉牛养殖,其中脱贫群众2837户11348人,人均增收超8000元。
多点共建,筑牢产业根基
关岭县立足品种资源优势,邀请专家精准“把脉”,依据地方标准筛选优良品种,建立系谱,开展选种选配和提纯复壮。打破传统交配方式,建成种公牛站,培育采精种公牛,制作优质冻精并建立追溯体系,向多地推广。
饲草种植方面,围绕“产业发展 + 石漠化”治理思路,在荒山荒坡种皇竹草等牧草,遏制“紫茎泽兰”蔓延,“以产治草”经验获肯定。全省首张草原保险落地关岭,为饲草提供风险保障。目前,累计种植牧草15.55万亩,建成多个高产种植基地。同时,健全秸秆收储体系,推广相关技术,建设加工基地,提升供给能力,建成饲料加工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
养殖基地建设成果丰硕,坚持自繁自养与良种引进结合,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建设养殖示范基地。为牛配备耳标,建立溯源体系,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超60%,已建成能繁母牛和育肥牛养殖标准基地31个。
多式共养,拓展养殖版图
“家庭牧场式”适度饲养模式蓬勃发展。坚持特定原则,推进“30 +”育肥牛和“10 + 5”适度家庭牧场养殖模式,支持养牛户利用资源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目前,全县培育5头以上适度规模家庭牧场1926个,辐射带动3万余户农户养牛。
“养殖小区式”抱团饲养模式成效显著。按照原则,将养殖小区建在草场上,发展生态散养、划区轮牧,实现降本增效。集中建设新型养殖小区,制定管理制度和统一饲养规程,实行共同管理、资源共享等机制。全县共建设18个新型养殖小区,入驻养殖户297户。
“企业 + 式”规模饲养模式为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关岭县引进和培育5家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组织方式,建成2个“牛超市”,强化企业联农带农作用,实现“一站式”办理。目前,建成500头规模养殖场26个,在建3000头规模活牛交易中心1个。
多方共管,强化服务保障
“政府方”政策扶持为产业保驾护航。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到户奖补政策,对脱贫户、监测对象购买牛进行补助,2024年累计带动2837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发展养牛产业,补助资金达4892万元。
“银企方”联动兜底解决养殖户资金难题。以“龙头企业 + 银行 + 农户”为主体,创新推出“28安心养”模式,提供长周期低息贷款,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保价回收。同时,建立购牛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银行贷款支持牛产业发展,给予贷款贴息。
“人才方”服务规范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四级人才管理体系,聘请国家级专家作为高级顾问。与大专院校合作,建成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组建县级畜牧农技人才队伍,根据乡镇需求调配人才,组建技术服务小组,与企业和合作社结对,提供全方位服务。
多端共销,提升品牌价值
以企推销,关岭县加强培育和引进精深加工企业,提升产品研发和加工水平。研发生产多种特色产品,2024年销售加工产品2027吨,实现产值1.5亿元。提质改造屠宰场,引进设备,建设生产线,完善配送和追溯体系,实现从“卖肉牛”到“卖牛肉”的转变。
以店促销,坚持“线上团队销,线下专店卖”,拓宽销售渠道。与广州企业合作,推动关岭牛进入“大湾区餐饮百家店”。挖掘民族特色饮食文化,鼓励企业开设体验店、形象店,目前已开设1900余家,2024年线上线下生鲜牛肉销售成绩可观。
以媒带销,关岭牛多次在央视宣传展播,联动节目拍摄专题片,上线热播并登美食榜第一。作为“村BA”冠军奖品在综艺平台亮相,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关岭牛产业发展中,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返乡创业的高诗波,养猪失败后抓住机遇养关岭牛,获得贷款支持,缓解资金难题,借助机械设备降低生产成本,加入“养殖小组”扩大规模。关岭牛上关核心育肥场作为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承担多项重要功能。关岭牛食品深加工基地不断改扩建,生产多种产品,建立完善销售体系,致力于打造绿色肉食品一线品牌。
如今,关岭牛产业通过“四共”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转变,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