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传统工艺“打饵块” 让“安龙味道”飘香市场
在黔西南州安龙县招堤街道海庄村有一家饵块粑加工作坊,业主赵宁多年来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饵块粑进行销售,让“安龙味道”飘香市场。
走进招堤街道海庄村赵宁的饵块粑加工作坊,一股米香扑鼻而来,他正在将第一道蒸熟晾凉的大米装入甑子进行二次蒸熟。大约一个小时后,赵宁和妻子相互协作,把蒸熟的大米分批放入机器中搓揉成型,一块块白白胖胖、冒着热气的饵块粑便新鲜出炉了。赵宁告诉记者:“他家的饵块粑是用当地红壳晚米加工的,需前一天晚上泡好米,第二天先蒸第一道,等米冷却后再淋水,再蒸第二道,蒸出来以后才加工成饵块粑。”
饵块粑形如年糕,色白细滑,看似朴素无华,但那带着淡淡米香,软糯糍实的滋味,却是舌尖上的美食,可采用蒸、煮、炸、炒、烤等多种方式烹饪,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赵宁家的饵块粑加工作坊多年来一直坚持采用传统工艺“两蒸两凉”进行加工,制作出的饵块粑,口感软糯、米香十足,市场反响好。近年来,赵宁还结合市场需求,在开发玉米、高粱等口味饵块粑的同时,同样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加工糍粑、粽粑等产品,让消费者品尝地道的“安龙粑粑味道”。
顾客田景珍说:“60斤米大概打得90个饵块粑,用红壳晚米做的,可以拿去送亲戚。饵块粑口感比较好,香糯回甜,每年都在这里打饵块粑。”
“顾客吃了非常认可,都说饵块粑吃了回味好,又软又糯,非常好吃,他们都互相介绍,客人买饵块粑走亲戚,我们做起也很有信心。”招堤街道海庄村饵块粑加工作坊业主赵宁说。
随着年末到来,赵宁的加工坊门庭若市,有自带大米来代加工的,也有上门直接购买饵块的,还有通过电话订购的,市场销售一片火热。赵宁说:“饵块粑每年从9月份左右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做,生意最好的时候是11月和12月,两个月做下来大概收入4至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