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诗人丨蒋郁相的诗
蒋郁相,1978年生于贵州大方,鲁迅文学院第27届文学创作进修班学员,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诗刊》《北京文学》《野草》《星火》《鸭绿江》《贵州作家》《万峰湖》《中国诗人》《天津诗人》《河南诗歌》《欧洲诗人》《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都市报》《西藏日报》《齐鲁晚报》《贵阳日报》《遵义日报》《毕节日报》等报刊及人民日报客户端。现居贵阳。
放牧时空的情绪(组诗)
雨点会写些什么
天亮之前,雨点一挥笔
秋天在鸟儿心中
像一条条细细的虫
它的痕迹,匍匐在褪了色的树叶上
习惯于温性,也见证着热烈
对根须感恩的绿
激烈过之后,金子一般友好
雨点的意义逼近我了
两种理由相对站起
我挺起胸脯,用令箭
让肮脏从我身上悄悄褪去
任雨点写尽所有
摘下动人的呼吸
打开身上的每一条河流
我看见血液循环奔跑
看见星星恋爱,看见月亮的背影
像一朵盛开的云
从树上接走花瓣中的果子
接走午后阳光,接走清晨露水
接走海中的白马
之后,将双脚深深插入泥土
取出眼球上最清冽的一处泉水
把它交给一匹战马
而后,听马蹄弹奏最动人的琴弦
这个春天,我摘下了动人的呼吸
春天就要走了
在云朵眼里,野上的世界
思维敏捷,处处缜密
小花自然盛开,它们的交往从不拥挤
那些耀眼的花蕾,夜晚如星星
当你举起火把奔跑
你会看到春天美丽的理由
像泉水出嫁,爱在你身体上蔓延
光线锐利的时候
满山遍野,无限的可能在含苞
欲放前夕,河流是平静的
春天就要走了,阳光下
那些燃烧的花瓣,把爱种在太空
在人间,有些告别无从逃避
挽留最后一片落叶
曾经热闹的枝头,一场告别后
空中响起了凄凉的歌
人世间,不可抗拒的失落
大地一样,深沉了又深沉
把一片秋天握在手中
流水照见五蕴
云朵在早晚都被零落染红
天际间,圆圆的满月怎么弯了
挽留最后一片落叶
夕阳惆怅,无论你懂不懂它的忧伤
穿过十字街头
天空收藏了树的沧桑
这最后一片落叶
眸深处,风翻走了昨天最美的舞姿
千回百转之后
无论你如何牵挂,它都已然从容
等候太阳升起
南瓜同我倾诉的心事
瓜藤传给了瓜秧
仿佛我手上的一束光
喂养着一群羊
扫帚心中也有天地
我在空中丢失的云朵
已化作雨露,等候太阳升起
一场雨安排了山河
跟瓜花谈起家乡
瓜花倔强地说
炊烟袅袅,春夏的小分队
都在乎蜜蜂
又见炊烟升起
静默如谜的山谷
烟雾上升,我在仰望
溪流轻唱的情歌
攀过枝条触摸蓝天
许多小花在开放
那些娇嫩
会把你拖进皱纹的深刻中
在一杯茶中与你相遇
九月,往事如烟
瓦檐上边,又见炊烟升起
打开那扇小窗
打开小窗,让里面的青春
以及没有完结的故事
出来见一见阳光
春天,已被更名成花香
风一路小跑,若有若无的帅气
像走进院子的表嫂
月亮掉在井里了
在一担桶里,我捕到了柔软的对白
墙上的老葫芦不停打量我
我知道,爷爷用镰刀谱写歌谣
贴着墙壁,把自己
推进一个崭新的时代
梦,做成这个样子
桃花开心得不行
楠木在盘算自己最后的价格
燕子贴着河水翻身
猫头鹰在夕阳里打盹
有一位姑娘,用食指
拨动黄昏转身
一做梦,就能看见
春天的种子夏天的花叶
生命力一爆发,举着它们
就像萤火虫打着灯笼
你听那傻傻的笑声
特别干净
时间没有概念,才掀开花朵
就收到了梧桐的信笺
从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
果子熟透,云朵就组成一片丛林
太阳在陈述它的背影
畅想时空,珍爱时空
——读蒋郁相组诗《放牧时空的情绪》
李玉真
诗歌是一种情绪化的载体,包括叙事诗和哲理诗在内,都一样。然而分剖诗歌题旨,我们有时候却必须部分地剥离“情绪”,溯及诗歌的背景及其他。郁相先生的组诗《放牧时空的情绪》,时空是其宏大背景,于是我们选择先从时空切入,再考察其常规视野下的“情绪”。
一
依照爱因斯坦的论述,所谓时空,无非就是“一维”时间与三维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组合。以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而言,缺少时间“介入”的静止空间是不存在的;而离开了运动的空间,时间也就无从谈起。“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是我国古代对时空的另一种表达——宇宙。这个定义体现了时间要素。
以上观点是否能够用来诠释宇宙,在地球之外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时空”,这小小星球,美丽而脆弱,若干年来却纷争不断,波诡云谲。朝乐观方面看,我们有星辰大海,有秋月春花,有科技进步;朝悲观方面看,同时还有污染和破坏,有战乱和灾荒,有侵凌与攫夺。人类赖以生息繁衍了若干年的家园,能够继续“宜居”多久,实在是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人们对外星文明既向往又忌惮。两种心理,前者大概要胜于后者。然而审视地球人自身,数千年来以地域为标志的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能保持恒定的已经为数不多,能够发扬光大的更少。物质挂帅而精神退位,私心膨胀而公德沦丧,在不同的区域,岂止是个别现象?在宏观时空大背景之下,不难看出人类的渺小和自私——并非全部,但所占比例不低。当我们试图把外星文明(假设有的话)作为觊觎对象,谁又能确保不会先成为“他们”的俎上之肉?
二
可以这么说,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为消亡“服务”的。这话有点抹杀过程和目标的美好,但在我们的认知经验里,消亡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譬如行星,跟其他天体一样,总得经历一个由尘埃与星云凝聚的过程,这便是“产生”。与它公转和自转密切关联的时间,自然也存在从无到有的情况。恒星会老化,当它膨胀为红巨星时,在其近旁的行星都将被吞噬。随着自转和公转的消失,被吞噬的行星上面的“时间”,又岂能独立存在?
撇开学术性质的规范表述,地球“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从最高层级的文明,到下一层级的文化,再到更下层级的文学,相邻层级之间,前者与后者,都可视作属种关系。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是想象最为瑰丽雄奇、浩瀚无边的一种。诗歌跟其他体裁一道,组成了文学。文学再跟其他板块一起,组成了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明。不同地域文明的交流融汇,共同推进了地球“人文”的总体发展。然而如上所述,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包括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几乎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一进程中,负责任的好诗无疑可以部分地起到警醒世人、抚慰创伤的作用。
三
郁相这组诗歌,并不揭示宏观的宇宙变迁或微观的物质奥秘,只是一些生活场景或情绪化的物景,但他将其放在了“时空”这个宏观体系之下,我们不得不在前面加以适当阐述。整组诗共8首,题材不一,主题不一,都体现了诗意的寄托。总体而言,在这组诗作中,我们不难领略到郁相诗歌的生活味和时代性,更能体察到他细腻的描摹与真挚的抒情。
以下,大致按照排列先后,稍作剖析。
自然物景的寄寓——
雨露风霜、春花秋叶常常是郁相笔下的自然物景。组诗的第一首,《雨点会写些什么》,以秋雨为抒情媒介,突出了雨点的积极意义,如“让肮脏从我身上悄悄褪去/任雨点写尽所有”。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眼中心中,秋天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季节。他们不太关注秋天成熟丰稔的一面,而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到肃杀的氛围,于是月缺花残都成了抒写愁怀的主要凭借。郁相没有陷入窠臼,在这首诗中,秋雨(雨点)的意义在于涤虑,滋润美好。“对根须感恩的绿/激烈过之后,金子一般友好”,诗中这句,值得每位读者用心咀嚼。
艰辛与希望——
《摘下动人的呼吸》系组诗第二首,通过意象的错位组合与空间的交替转换,海阔天空,反映了生命的律动之美,足以让人感受到鼓舞的力量。不过,“呼吸”是生命存续的标志,怎么可以“摘下”呢?莫非试图“摘下”呼吸来把玩,或者借以验证生命的坚韧?多义性是这首诗的重要特征,但我们不能也不必面面俱到。
季节深处的叹惋——
在这组诗作中,表达惋惜主题的有两首:《春天就要走了》,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挽留最后一片落叶》,表达了对落叶的感叹。在前一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纯美的意象组合,如“小花自然盛开,它们的交往从不拥挤 /那些耀眼的花蕾,夜晚如星星/当你举起火把奔跑/你会看到春天美丽的理由”,还会跟着诗人一起释怀,如“那些燃烧的花瓣,把爱种在太空/在人间,有些告别无从逃避”。在后一首中,沮丧情绪稍微明显一些,但最后依然是释怀:“曾经热闹的枝头,一场告别后/空中响起了凄凉的歌/人世间,不可抗拒的失落/大地一样,深沉了又深沉”“这最后一片落叶/眸深处,风翻走了昨天最美的舞姿/千回百转之后/无论你如何牵挂,它都已然从容”。春花秋叶,都是美的代表,美的化身,谁都只能暂时拥有,这是无法更改的规律。跳出具象欣赏这两首诗,我们会获得不一样的启示。
执着的村庄情结——
在郁相这组诗作中,关涉村庄的占了较高比例,达4首。《等候太阳升起》,叙写稼禾之事:先是展现了南瓜的瓜秧、瓜藤和瓜花的活力,再通过蜜蜂这个意象表明了勤劳的分量,同时暗含着对收获的期许。“瓜花倔强地说/炊烟袅袅,春夏的小分队/都在乎蜜蜂”,这个结尾,相当耐人寻味。《又见炊烟升起》,含蓄地渲染了满含烟火味的乡村人情,体现了一种明媚和爽朗的格调。《打开那扇小窗》,反映了村庄融洽的人情风物及其时代特征;这里没有闭锁的幽怀,只有轩敞的心窗。《梦,做成这个样子》,则是对乡村蓬勃生机的摹写,“桃花开心得不行/楠木在盘算自己最后的价格”,对前景满怀着乐观。“一做梦,就能看见/春天的种子夏天的花叶/生命力一暴发,举着它们/就像萤火虫打着灯笼/你听那傻傻的笑声/特别干净”,生命力的美在这里可说已臻极致。诗的最后一小节则蕴含了收获的美,“时间没有概念,才掀开花朵/就收到了梧桐的信笺/从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果子熟透,云朵就组成一片丛林/太阳在陈述它的背影”。
四
外星文明不值得期盼,首先是未必有,其次是就算有,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将来,能力不对等和距离动辄以光年计的缘故,没法互动,更没法前往。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敌还是友。在这小小寰球上,彼此心气相通的类群尚且竞相倾轧,对光年以外的“财富”,难道会还心慈手软?只不过如前所述,我们恐怕何时先成了俎上肉都不自知。
绝非杞人忧天,工业文明逐渐遍布世界每一角落,逆转环境破坏的努力举步维艰。当天空不再湛蓝,山林不再青翠,大海不再清澈,诗歌可能会成为最后的净土——如果那时候还有诗人的话。
畅想时空,还得珍爱时空——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不可复制也不可逃离的美丽而脆弱的星球。揭示与鞭策,让诗歌与热爱世界、具有环保良知的人们一道,稍微“警醒”或“唤醒”各色拜物者,是否多余?是否可行?两个问题,在文学层面,郁相和其他具有忧患意识的诗人们都可以进行诗意的思考。
(李玉真,笔名石竹、王静夫等,六零后,知名评论家,贵州省作家协会等会员,黔中诗社成员;著有《容膝斋诗词集》《容膝斋俚谈集》及散文随笔集《聆听山林》等。)
坚守诗心,勇往前行
----闲说我眼中的蒋郁相
任敏
我记得在省文联组织举办的一次培训班上,省内一位拿过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调侃,他说:这年头有个怪象,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这些人胆子真大,我就不敢写诗。
这位作家的话,不知有没有打击到当时在场的写诗的人,反正我是彻底断了去尝试的念想。他尚且不敢写诗,我等哪来的胆量?
于我而言,写诗需要勇气。而我周围不乏写诗的友人,蒋郁相便是其中一个。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泉湖诗社组织的饭局上,他戴个眼镜,说话温和,像个读书人的模样。
文友聚会,相互习惯在姓氏后面尊称“老师”。说实话,每当听到别人喊我“任老师”时我是心虚的。我只是一家国企里面一名普通职员,脾性慵懒,工作之外偶尔写点散文或随笔,自知上不了台面。所以那次,当蒋郁相举着酒杯穿越人群来到我面前,开口就喊我“小敏妹”时,让我顿感轻松和自在,虽然我比他年长。
我接触过的写诗的人中,多数个性都比较强。我觉得蒋郁相更符合我心中期待的诗人的形象。他不会像那些人隔三差五劈头盖脸向你发他们的作品,给你难题喊你“斧正”或“指教”。想读蒋郁相的诗,还得去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找。
据说蒋郁相出生寒门,年少时的求学路经历了诸多艰辛,为了写诗,他曾风尘仆仆走遍大半个中国。他是研究生学历,鲁迅文学院第27届文学创作进修班学员,作品常在国内多个知名刊物上发表。他是白云区一所私立学校高中语文教师,有足够理由让我相信他的文字功底。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或多或少都肩负着各种生存的压力。尤其是步入中年,承受过来自生活的层层鞭挞,精神层面的东西早已被日常的鸡零狗碎消磨掉,像蒋郁相这样内心还有一江山和水,还有一地白月光,我是艳羡的。
蒋郁相写诗,从青年写到中年,是一种执念,更是一种信仰。诗是他不离不弃的灵魂伴侣,是温暖他生命的一束亮光,照耀在他负重前行的路上。或许是职业原因,长期在校园里和学子共处,蒋郁相内心的喜怒哀乐都不复杂。他的诗多情而感伤,简单而坦荡。正如李玉真老师说的那样,蒋郁相的诗没有那种故弄玄虚的高深。这是我喜欢的。
在蒋郁相眼里,诗无处不在。花草田园是诗,雨露阳光是诗,高山流水是诗,春夏秋冬是诗,泥土石头是诗,一只虫子是诗,两只蝴蝶是诗,一弯月亮是诗,几颗星星是诗,一个眼神是诗,一个拥抱也是诗......生活处处有诗情。
发一篇短文去吹嘘朋友毫不费力,我相信蒋郁相的诗从来不缺夸赞。但我不愿意这样做。这是我第一次谈及朋友的作品,作为一个外行,我必须诚实,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对于蒋郁相的诗,我怕误读,更怕亵渎,因为那是对一段友情的辜负。我不愿不负责任地说他的诗有多好,但每一首里面,一定有让我心动的几句,比如这组《放逐时空的情绪》:
秋天在鸟儿心中/像一条条细细的虫/它的痕迹/匍匐在褪了色的树叶上——《雨点会写些什么》
打开身上的每一条河流/我看见血液循环奔跑/看见星星恋爱/看见月亮的背影/像一朵盛开的云 ——《摘下动人的呼吸》
春天就要走了/阳光下/那些燃烧的花瓣/把爱种在太空/在人间/有些告别无从逃避——《春天就要走了》
把一片秋天握在手中/流水照见五蕴/云朵在早晚都被零落染红/天际间/圆圆的满月怎么弯了/挽留最后一片落叶/夕阳惆怅/无论你懂不懂它的忧伤/……这最后一片落叶/眸深处/风翻走了昨天最美的舞姿/千回百转之后/无论你如何牵挂/它都已然从容——《挽留最后一片落叶》
南瓜同我倾诉的心事/瓜藤传给了瓜秧/仿佛我手上的一束光/喂养着一群羊——《等候太阳升起》
风一路小跑/若有若无的帅气/像走进院子的表嫂/月亮掉在井里了/在一担桶里/我捕到了柔软的对白/墙上的老葫芦不停打量我/我知道/爷爷用镰刀谱写歌谣——《打开那扇小窗》
桃花开心得不行/楠木在盘算自己最后的价格/燕子贴着河水翻身/猫头鹰在夕阳里打盹/有一位姑娘用食指/拨动黄昏转身——《梦,做成这个样子》
品读蒋郁相的诗句,就仿佛重复了他当年千山万水孤独跋涉的脚印,让人心生怜惜。相识几年来,和他见面不超过三次,每次仍与泉湖诗社的活动有关。各自为生计所累,微信交流也不多,始终喜欢 “小敏妹”这个亲切称呼,更喜欢和他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离,因为这种距离,本身就是一首诗。
有文友说,在白云区,蒋郁相的现代诗写得最好。我一个不会写诗的人自然没有资格去评判。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白云区,蒋郁相是我最喜欢的诗人无疑。我希望他坚守诗心,勇往前行,写出成就,在文学的世界里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任敏:女,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第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作品散见《劳动时报》《贵州作家》《天眼新闻》《腾讯新闻》《贵州文化网》《中国中车报》等。作品曾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九届“书香铁路”征文一等奖。)
习诗、回忆,突然的一点感想
蒋郁相
二十三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我在北戴河,认识了某省的一个文联主席,向他求教诗歌,他说让我先多读一些书,内化之后积淀好了再写。后来我去拜访张同吾老师,在他家里,张老师几乎给我说同样的话,而且是各种体裁的书都要去读。特别是从鲁迅文学院回来,我就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大多数时间都到花溪新华书店蹭书读。
记得卡莱尔曾经说过:“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因此,我选择了粗略地有个人倾向地去读列夫·托尔斯泰,读乔治·艾略特,读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读弗兰茨·卡夫卡,读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读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读维克多·雨果,读威廉·莎士比亚,读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读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蒲松龄、屈原、庄子、司马迁、班固、李白、杜甫、李清照、鲁迅、矛盾、老舍、曹禺、巴金、冰心、沈从文、张爱玲、郭沫若、艾青、史铁生、张恨水、徐志摩、朱自清、昌耀、张同吾、海子、余华、何士光、阿城、舒婷……
学习、内化、输出、感悟之后再寻一个起点练习,而后沉淀修改,几乎是我不断学习的状态,因为我喜欢诗歌,甚至把它当做最主要的爱好了。我知道,诗歌伴随着历史的足音,历经沧桑一路走来,如今,它正以鲜活的意象灵敏地表现时代的特征,反讽一些社会现象,讴歌你爱之所爱,展示个性风采,涵容历史风云,隐显都是你灵肉的碰撞,是深邃的哲理意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练习写作这一组诗,我总感觉到自己在天马行空,有时云里雾里,有点找不着北。我在想:不管是雨、春花秋月,还写草木昆虫,都应该赋予其人性光芒,以及对真善美丑的立场和思考。有人格精神,有价值判断,有意识所倾斜的心理变化,特别是生活的不易与理想之间所折射出来的光芒。在角度多样化的探索中,我知道自己的偏颇和肤浅。在诗里去打开自己的视野,去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除了阅读,我感觉到了生活和阅历的重要性,有时我甚至觉得继承和借鉴不是错,在一定程度上,撅取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的部分,是需要艺术、形式和技巧多方结合的。我们生活的时空是一间宽敞的房子,只要沉静下来,就可以孕育诗歌,就可以在房间里找到自己的角落。
至此,不管远方的路有多弯曲,我都会坚持去尝试,跑也好,爬也罢,因为有诗歌。于现实生活,批判和关怀都是一种介入,只要不缺失精神内涵,就是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