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贵州丨花溪“国营”牛肉粉,虽说前所未有,吃了觉得“可以有”
一两个月前,偶然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新闻,说是花溪区召开花溪牛肉粉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要求紧紧围绕产业目标、产值目标、品牌目标,攻坚克难、奋力突破,全力做强做优做大牛肉粉产业。
花溪牛肉粉我熟,以前在专栏里写过:“大学四年,在花溪度过,囊有余钱,周末起早,先逛旧书摊,再食牛肉粉,便是神仙日子。花溪牛肉粉,有两大品牌,一曰王记,一曰飞碗。都在步行街上,门脸相望,各擅胜场,本不好妄断高下。我们那时代的学生,却多半更钟意飞碗,觉得口味分量都更胜一筹。”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了。
几十年过去,花溪牛肉粉不单在贵阳有名气,有人气,甚至走出省门,在全国各地都生根发芽,不能说是爆火,但至少是一个有记忆点的美食。再往上追溯,花溪牛肉粉的历史,其实不算悠久。
花溪出现牛肉粉,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开始也就只是街头的路边摊,一辆推车,大致有个固定地点,慢慢发展到开店甚至是开连锁店,名声在外。以至于十字街上的两大品牌,各有自己的拥趸,每到节假日都排长队,轻易不敢去吃。
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朋友自昆明来,也是个老贵阳,到鄙人供职的孔学堂找我聊天,临近中午,点名要吃飞碗。如此朴实的请求,不能不满足。
那是国庆中秋长假的第三天,花溪十字街人山人海,飞碗、王记的长队,排到令人绝望,目测没有三四十分钟拿不到那碗粉。于是突然想起花溪区牛肉粉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就是组建了贵州花溪牛肉粉产业发展经营集团有限公司,而且据说还有线下的实体店,更妙的是,居然就在飞碗旁边不到三十米处。
我迅速的做了一个决断,正好没有尝试过,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而且很明显的,排队的人数至少要少三分之二。
就在走过去不到半分钟的路程中,擦身而过的一位陌生大姐对我说,“不要去他家吃,他家不好吃”。时间有限,我没有别的选择,还是点单进店了,不出所料,一刻钟左右就拿到了两碗粉。
实话说,店面比较新潮,多少让我有些担心。但看着那一大锅牛肉汤和各种肉、杂、筋、蛋等等,色泽以及蹿进鼻子里的味道,我又觉得,应该不会翻车,这是老饕的经验之谈,非常微妙。
坐下来开吃,我这碗是加了牛杂的,分量感人,喝一口汤,就知道对味了,按照标准的吃法,前半碗不加辣椒,先尝尝原味。我必须承认,是非常好吃的,符合花溪牛肉粉的基本风格,肉分坨坨和片片两种,牛杂处理得也很干净,生意足够火爆,每天现炖的汤头便足够浓郁和新鲜,清而不腻,绝对合格甚至可说是优秀。包括但不限于免费提供的泡莲花白,都很适口。
叫人惊喜的是还有创新。比如,桌子上的调料里,有一味青花椒油,我觉得就是亮点之一。此外,从品类上说,还多了一个泡椒味牛肉粉可选,如果说这个还算常见的话,加牛肉臊子、糟辣椒的干拌粉,让我有点意外。可惜肚量有限,没能尝味,但同桌有两位女士点了,我厚着脸皮询问了一下,答曰,好吃。
但我还是会有一点建议,干拌粉得免费配一小碗牛肉汤,撒上香菜,加少许花椒,这才叫相得益彰。
粉足汤饱,我给朋友说,这家绝对是可以常来的店。希望继续保持水准,早点给干拌粉配上牛肉汤。而且我更佩服的一点是,店名取得真好,加上“国营”二字,不明就里的顾客一准认为历史悠久,其实,像我这种对花溪牛肉粉知根知底的人非常清楚,此前从未曾有,但我也高兴的看到,现在有了新的品牌,而且真心希望它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