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2024年汛期洪涝灾害“零死亡”背后的气象密码
今天(12月31号),记者从省气象局获悉, 今年汛期,贵州省暴雨、特大暴雨频繁,7月以前降雨历史同期最多,全省有46条中小河流发生74站次超警戒水位洪水,9个市(州)86个县(市、区)172万人受灾。其中6月28至7月1日,黔东南州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境内㵲阳河流域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的区域性大暴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3个县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镇远县城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在异常严峻的防汛形势下,贵州省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成功应对14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全力战胜舞阳河流域特大洪水,紧急转移安置25444人,实现洪涝灾害“零死亡”,有力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贵州省气象局减灾处负责人表示,今年向省领导及相关部门报送决策服务材料277期,强化灾害风险影响预估及预警提醒,决策服务材料获省领导批示24次。市、县两级报送决策服务材料12891期,获各级领导批示189次。
在省、市、县部署决策服务移动终端,实现决策服务智能化,覆盖省委、省政府总值班室、部分省领导桌面和600余市县及乡镇,直接服务1000余人,在政府、应急、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指挥调度及煤矿、民宿、电力、茶叶基地、村超、村BA赛事现场等场景得到广泛应用,深受好评。强化基础支撑 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提高监测能力。
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站间距缩小至6.7公里,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监测覆盖率提升至86.7%,高空气象观测站平均站间距缩小至112公里,微智站覆盖贵阳、遵义和14个强降水多发县(市、区)的重点行政村。
提升预报能力。1公里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和贵州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投入业务应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提前量增至110分钟、45分钟。
抓好预警发布。更新各级预警接收应急责任人8.6万人,发布预警信息2.8万条,服务4870.89万人次。在今年极端复杂的天气背景下,因提前预警和及时撤离,全省成功避让22起地质灾害,避免527人伤亡,剑河“4.30地灾”纳入国家应急处置成功案例。
完善工作机制。灾害性天气应对有力针对14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高频次冰雹大风、冬春和夏秋阶段性干旱,省气象局切实履行省防指副指挥长和防汛抗旱包片组长单位职责,主动融入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多次推动书记、省长组织召开防汛工作调度会,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全覆盖,优化递进式气象服务并建立“24631”业务流程,强化与涉灾部门的联合值班和综合研判,开展“实况+预报”高级别临灾预警“叫应”6265人次,将全省13余万名基层网格员、1.5万名快递小哥和货车司机、300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驻地联系人纳入各级国突预警平台并开展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预警叫应。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保障自镇远县城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之前,镇远今年已出现9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降雨落区重叠,频繁的强降雨已经导致舞阳河上游各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镇远古城低洼地区房屋被洪水淹没。自6月28日开始,镇远县气象局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不折不扣落实强降雨“三个叫应”机制,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争取临灾预警提前量,为提前转移群众和抢险救灾赢得主动,确保洪峰安全平稳度过。
贵州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昌兴说:“我省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在各级党委、政府已经达成统一共识。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构建与党委政府服务周期、部署调度、需求重点更加一致的决策气象服务机制。要坚持重要气象信息专报直通式服务和地方领导到气象部门指挥调度防汛工作的做法,持续丰富和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的内容,不断健全‘三个叫应’工作机制,让气象预警信息切实转化为涉灾部门的应急响应行动。”
通讯员: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