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无声合唱团
第543夜|陪伴曲《无声三部曲》
截止到此刻,你所听到过的,最美好的声音是什么?
是清晨时分的清脆鸟啼?是年幼孩童的第一声呼唤?还是高档音乐厅里激昂的交响乐?
因为惯性使然,人们总习惯看山只是山,望水只是水,认为音乐之于口耳,就如同佳肴之于舌、美画之于眸缺一不可,却忘了有时无声胜有声。
“无声合唱团”,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们,全部都是聋哑儿童。作为目前全中国“最特别”的一支14人童声合唱团,其中最小的9岁,最大的也不过18岁。
听不见,唱不出,这样一个连组成乐团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的一群人,何以被称为合唱团呢?
此时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只有李博和张咏能够回答。可若将时间拨会到5年前,这对于他们亦是一桩天方夜谭。
作为一名中央美院的高材生,李博的职业生涯完全可以用“开挂”来形容。签画廊、办画展、一幅画卖上个6、7位数的价格……这些放在别人身上穷尽一生未可达到的目标,到了李博这里统统成了轻而易举的简单事。
声色犬马,李博用这个词去形容那段时间。他承认自己并不讨厌这样吃穿不愁的生活。只是每当浮华褪去,他总习惯性地去思考一个问题:除了表达、卖钱,艺术,究竟还能干什么?
与此同时,他的好哥们张咏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和那些心比天高的北漂族一样,彼时的张咏唯一梦想就是出人头地。为了能早日实现人生价值,他组起了乐队,开始日日做着众星捧月的明星梦。
那时吉他是武器,陪着他一路从胡同唱到了舞台。他习惯在欢呼中享受荣誉、在冲动中感知生活,然后在无尽的狂躁之后跌入前所未有的失落。
一个人的寂寞是文艺,一群人的寂寞是狂欢。于是狂欢之后,他忽然很想知道文艺为何物。
他们想去试试。
不想活在一成不变里,那就必须要去改变。
这个疯狂的想法出现后不久,两位城市精英一头扎进了一个小县城里的一所特殊学校,正式开始了自己采集聋哑人声音的工作——那时他们并不觉得,这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然而现实总是要比理想惨烈一点的。尽管他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可是当真的带着设备一路气喘吁吁地进了山里以后,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还是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想让聋哑孩子开口并不容易,为了能让孩子打破心中的桎梏,李博和张咏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心理上的、生理上的,但忙活了小半个月却只能事倍功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当长时间看不见希望时,眼下所做的一切努力就都成了互相折磨,所以与其迎难而上,倒不如在合适的时间知难而退。当产生了这样的念头之后,李博和张咏决定离开。
那天,两个人去学校向校长告别,临出校门前,他们忽然听见一声无比响亮的喊叫声从身后的操场上传来。回过头,两人看见四岁的杨薇薇正张着嘴冲着他们扑来。
不会错的!这一声“啊”就是她喊出来的!
没有人能体会他们那时的心情。听惯了程式化的专业音乐,女孩这一声没有受过训练的吼叫,就好似一个天外来客,瞬间击穿了张咏和李博的心。
这是他们从未感受过的力量与感动。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在李博和张咏的心间油然而生:假若孩子们不曾见过热闹,那便一定能承受这一生的安静。可如今自己已将“热闹”放在了他们的面前,又该如何将其再收走呢?
有时“失望”要比“绝望”更可怕,就这样撂挑子走了那还不如不来!“留下来,组一个合唱团,让所有孩子都能像薇薇那样,拥有呐喊的权利。”
当所有的顾虑和不自信都被那声“啊”击败后,这便成了李博和张咏唯一的想法。
记忆中那年的夏天,“无声合唱团”的第一首作品,终于在千难万险中完成了。虽然歌曲只有一分钟,但却花费了孩子们整整四年的时间。
那一天,当第一声“啊”从孩子们的口中被唱出时,李博和张咏的眼泪夺眶而出。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无声”的存在,李博和张咏开始带着孩子四处演出。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伟大,让在这里的每一位小朋友都能有尊严的活下去。
《无声三部曲》被创作出不久后,合唱团接到了首都著名音乐厅的演出邀请。
但他们越期待,李博和张咏心里便越没底。北京之行孩子们演出的场地,是曾一度享有“中国的音乐圣殿”之称的音乐厅,合唱团里14名聋哑孩子的“歌声”,究竟能不能打动这些挑剔的听众呢?如果演砸了,又该怎样安慰孩子们呢?
抱着惴惴不安的心,“无声合唱团”出发了。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一整队人能省则省。
坐不起飞机,那就坐高铁;快捷酒店太贵,那就去六环开外的员工宿舍挤一挤;吃不起外卖,那就再厚着脸皮去员工食堂里蹭吃蹭喝;找不到化妆团队,两个连爽肤水都不知道的糙汉子,又硬着头皮做起了“首席造型师”……
那天晚上,北京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可演出厅里却静谧无声。1024个座位座无虚席,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舞台上那14位身着白衣的孩子,发出今晚的第一个音符。
一曲终了,掌声雷动,在场所有人都已热泪盈眶,他们竖起自己的大拇指,以这世间最简单也最普遍的方式告诉“无声合唱团”:“你们真的很棒!”
5年,16个人,他们创造出了16亿人都无法想象的,生命的奇迹。
因为事先知道这是童声合唱团的演出,许多家长选择带着孩子一起来观看这场特殊的表演。通过音乐,这些因为疾病,而遭受过无数白眼与讥讽的孩子,终于能和普通孩子站在同一个时空,感受到同样的感动与荣光。
那一刻,“无声合唱团”的所有成员和正常孩童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的眼中有未来、口中有春秋、心里有束光。他们告诉了所有人,自己有权利,并且有能力去追寻任何一片星辰与大海!
喧嚣过后,无声亦无名。
从当初的实验性工作,到如今的感动国人,“无声合唱团”用了5年的时间,让人们知道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
这一路,他们崩溃过、欢乐过、沮丧过、也被质疑过,但万幸当一切迷惘过后,他们还是选择了百折不挠。
很多人觉得这是李博和张咏对孩子们的公益,他们却觉得自己被这些孩子们改变了,美好的改变。曾经做的事情,换来了金钱,也带给了他们迷茫;而在孩子们身上,他们重新体会到了艺术的纯粹、生活的乐趣。
如今有“商演”找过来,他们统统拒绝,他们心里是这样想的:怎么能够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呢?
“无声”从来都不是一件为了赚取眼泪而存在的公益事业。在李博和张咏的眼中,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若你能仔细看,那便一定能看到上面写满的,“尊重”、“平等”与“爱”。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音希声,亦能惊人。
此时此刻,愿这场“无声”的奇迹能让所有人震撼,更愿它能传的远一点,再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