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采访手记丨托马斯:路过人间,感谢遇见你

贵州交通广播 记者:马俊江 视频:林佳艺 | 2020-02-07 14:37

病毒来袭,武汉生病了,很多城市都生病了。当大多数人都戴上口罩宅在家中时,有很多人正在逆行。他们奔赴一线去支援,去战斗,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拼搏着。这些人中,有一群特殊的“逆行者”,他们用笔、用相机、用镜头,观察记录着这场战役的过程。贵州广播电视台战斗在一线的记者们,将用采访手记带大家了解最真实的“战疫”故事。今天,为大家带来手记的是贵州交通广播记者托马斯马俊江。

以前,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随着年纪渐长,经历增多,很容易被感动,特别是在一些采访中,采访者的故事会让我流泪。每当这时,作为一名记者,我会觉得自己特别的不专业,作为一名男生,我觉得自己太矫情。后来,我逐渐明白,记者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需要对事务保持着热血的状态,更需要对采访的内容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

大年三十,一大早全家正在准备下午的年夜饭时,在政府工作的弟弟接到疫情防控的通知,取消假期回到了工作岗位。那天,我渐渐意识到我和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真的有了交集。

从正月初一开始,全省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降温,不少高速有凝冻,交通管制。作为一名交通广播的记者,我的本职工作是做好全省路况信息及时发布和一线抗凝冻交警的报道。但此刻疫情情况不断变化,我又多了一个报道方向,做好防控疫情的宣传。说实话,那几天真的有点力不从心,每天整合编辑各通讯员的素材,让我有些难以应对。

贵阳市各区公安分局是我经常采访的口。这些日子一线民警的工作也指向了防疫防控,很多民警从除夕夜开始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些甚至都没有回过家。民警的辛苦,市民都看在眼里,爱在心里。1月29日下午,一名小女孩捧着一个盒子跑进了贵阳市乌当区马陇派出所,女孩将盒子放在民警面前,没说一句话转身跑出了派出所。当民警打开盒子时,发现里面有30多个口罩,一些零食和一个纸条。纸条上写着:“警察哥哥和姐姐们,天气凉啦,要注意身体,戴好口罩哦!乌当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像这名小女孩一样,还有很多很多市民给一线的民警、医护人员等工作人员送去了自己的爱心与问候。你看,他们在守护人民,人民也在爱着他们。

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付出。1月22日,贵阳至宁海的列车刚刚从湖南怀化站开出,57岁的老民警刘志兴接到警令,一名疑似感染乘客从怀化站上车,准备前往湖南。刘志兴和列车长片刻不停地对车厢进行排查,最终在11号车厢找到了这名疑似感染乘客。刘志兴协助湘潭防疫部门将这名乘客接走后,又协助列车工作人员对整个车厢进行了消毒。列车上人流大,感染机率也大,但他却说:“咱是警察,怕也要上”。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每个职业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采访过程中,贵医附院感染科的医护工作者向市民呼吁:“一定不要惊慌,正确做好防护,别怕,有我们!”他们来自医院的隔离病区,更明白这场战役有多艰辛,但他们和全国抗击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一城又一城的人。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更加深刻地觉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容易。当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的主治医师吴娴告诉我,她从大年三十就没有回家。一是医院工作太忙,不能回家;二是怕不小心将病毒带走感染家人,不敢回家。父母丈夫都很支持自己的工作,一双儿女也很担心自己。但是既然是医生,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大家。那一刻吴娴早已泣不成声,而她那句“我要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大家”,就像是一口烈酒穿肠入肺,呛得我满脸泪花。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的副主任医师邓开盛面对我的采访时,他首先说的却是要感谢患者。因为医院要将感染科的病房建成隔离病区,之前在这里住院的患者主动选择配合搬离。这一声道谢,邓开盛说着也流下了眼泪。我相信邓医生也是被每一位为抗击疫情做出努力的人感动了。

作为媒体人,我们不仅需要记录真实,我们更需要给人传递信心,传递温暖。这世间所有的爱和美好都值得被记录。

作为这次抗击疫情的记录者,我相信中国人肯定会战胜“疫魔”。是的,立春了,很快就将春暖花开。那时,城市也会恢复往日的喧嚣,我们又可以约上朋友在宵夜摊喝啤酒聊烦恼,又可以在周末带上家人去看漫山遍野的鲜花,可以穿越人海去见那个最想见的人了……

感谢路过人间,我以记者的身份遇见了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我们总会跨越寒冬,我们总会拥抱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