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数读贵阳系列——宋青:解读《新城市主义三部曲》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本期书籍:《新城市主义三部曲——“城市的觉醒”“城市的战略”“城市的智慧”》
城市是我们生活的容器与载体,读懂城市,梳理其脉络与规律,我们会生活得更从容。
作者连玉明教授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通过近20年来对中国城市发展历程的记录,整理并集结出版“新城市主义三部曲”,回归城市初心,重塑城市价值。
本期领读者:宋青 博士、高级工程师,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
“当你去的地方越多,你就会走出地域的偏见;你见的人越多,你就会走出身份的偏见;当你读的书越多,你慢慢就会走出时代的偏见。读书能够让我们更前沿前瞻、超前超脱,更好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籍,能让你对我们生活的城市有更多了解。
自2001年创办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以来,作者连玉明院长涉足中国大大小小400多个城市。《新城市主义三部曲》是连玉明院长对城市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同时也是对城市的一种亲历、体认和真实的表达。
正如连玉明院长所说:“21世纪头20年,中国城市化以波澜壮阔之势迅猛发展。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观察者、见证者和研究者,有三大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城市发展的演进机制和基本规律是什么;第二,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什么;第三,后发地区城市崛起的动力是什么。这三大问题,也是我创办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20年来不断追寻与探索的重大课题。”
中国城市化的演进是从竞争机制开始的,城市竞争催生了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比资源、比增长,到20世纪末比空间、比环境,再到21世纪比人文、比数据,一浪高过一浪的比较优势变成城市的竞争资本。失去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城市,失去自然和人性的空间,城市变成“水泥森林”,生活变成“生气”,人们不得不从享受变成“忍受”。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这是《城市的觉醒》一书开篇提出的重要命题。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由此可见,生活是城市的本质,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了生活,也为了生活得更好,我们必须反思,城市必须觉醒。回归初心,方显城市本色。
中国城市化是以大城市群为主导不断集聚和辐射的必然产物。
与长三角、粤港澳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京津冀是一个“发达的中心城市”和“落后的圈内腹地”并存共生的特殊格局。这种特殊格局,既有地缘根源,也受体制影响,既成为首善之难,也带来协同之惑。从发达的中心城市看,必须治理“大城市病”,以“一核两翼”的城市新骨架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从落后的圈内腹地看,必须破解京津冀三地城乡分割、城际分割、城域分割三大难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作者提出,在贵州贵阳,见证了后发地区城市崛起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奥秘就是贵州贵阳的大数据发展战略。人们不禁会问:大数据为什么会选择贵州贵阳?大数据在贵州贵阳为什么能够成功?大数据究竟给贵州和贵阳带来什么?这些问题,正是《城市的智慧》一书要回答的。
回顾贵州贵阳发展大数据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贵州贵阳发展大数据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选择,贵州贵阳发展大数据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发展新路,贵州贵阳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后发赶超的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研究推出的《块数据》《数权法》《主权区块链》“数字文明三部曲”和研究编纂出版的全球首部多语种大数据标准术语体系《数典》,不仅助力中国数谷贵阳走向世界,也是中国乃至全球大数据发展理论创新和标准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总而言之,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中国的城市化仍在开放和复杂的巨系统中不断前行。如果说,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快速成长期,那么,今后的30年则应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理性成熟期。这种理性和成熟,核心是回归城市初心,重塑城市价值。这正是作者倡导的“新城市主义”。
(本文部分图片,由受访嘉宾本人提供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