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玛依拉·尼亚孜别克:“石榴花”开遍校园,“同心圆”根植心间

2024-09-29 11:02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贵州省15个集体和14名个人获表彰,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就是其中之一。

“泰马斯,加油!泰马斯,加油!”

一大早,呐喊声就在球场上回响,一场羽毛球比赛正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进行,场上的泰马斯来自新疆,两年前,他和弟弟一起入校就读。校长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将他们与本地学生进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共同学习生活。

泰马斯·胡安别克

泰马斯·胡安别克说:“我在场上比赛的时候听到同学们一直在为我加油,我非常开心,我会因为他们加油而打得更加卖力。同学们每次做什么事情都会带上我一起,给我像家一样的温暖。 ”

泰马斯·胡安别克并不是学校的第一批新疆学生,2020年,13名新疆籍来黔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学龄儿童来到学校就读。而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学校有一位来自新疆的校长。

玛依拉·尼亚孜别克

2019年,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因工作调整,从新疆远赴贵州工作,她深知这次变动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出发前,母亲的话语成为她坚定的力量:“中华民族亲如一家,哪里需要你,你就应该到哪里去。”虽然心情很忐忑,但带着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爱,她来到了贵州贵阳。“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培养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玛依拉·尼亚孜别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来到贵阳后,她迅速适应了当地的工作氛围,并与学校师生打成一片。正因为她来自新疆,所以2020年,13位新疆儿童就被送到了她所在的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和孩子们语言相通,距离被迅速拉近。她不仅在学业上关心这些孩子,还通过开展丰富的民族活动,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环境。2021年,两个孩子的爷爷专程从新疆和田赶到贵阳,感谢当地政府和学校对孩子们的关心帮助。

阿吾提尼亚孜·佧迪尔正是其中一名孩子的爷爷,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新疆,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对孙子的帮助照顾,阿吾提尼亚孜·佧迪尔感动不已,也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他制作了一面锦旗,特意送到了孙子的学校,以表达感恩之情。

阿吾提尼亚孜·佧迪尔说:“我过去的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我现在已经80多岁了,最大的心病就是我的孙辈们,没想到孙子到了贵州以后,能受到这么良好的教育。我相信将来从我们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能飞出非常优秀的学子,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强盛,为贵州和新疆的两地的建设作出贡献。”

玛依拉·尼亚孜别克深知教育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她带领学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了《中国民俗文化》特色课程,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也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

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副校长 郑小羽

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副校长郑小羽说:“在玛依拉校长的指导下,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一个月开展教研活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很快就提高了,我们的成绩在区里排名都是靠前的。”

56米民族长卷、师生共创腾飞巨龙画、以“石榴籽”为主题的学校校徽,如今,在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民族团结元素随处可见。

毕巴热斯·哈那提

学生毕巴热斯·哈那提说:“学校会举行很多活动,其中一个活动就是让我们画56个民族的长卷,我们边画边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感觉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还将学校的楼梯间打造成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墙,墙上都是学生画的民族团结作品。“我们从小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孩子入脑入心。”通过这样润物无声的方式,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现在,学生们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认识。

学生郑语黄桐说:“我们知道了只有爱国、爱民族才能让中国不断发展,越来越强大。”学生肖维一说:“学校每周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讲座,这让我们对爱国这一概念不再是抽象的理解,而是切实的感受。我想考取军校,将来为国家作出贡献。”

以三尺讲台,揽星辰大海。玛依拉·尼亚孜别克五年如一日的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校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她说:“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让他们为我们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这是我最自豪、最想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