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色生态渔业的“变形记”——神奇的转变

贵州画报 | 2023-10-18 16:19

穿越四季,回归山河。走进多彩的贵州,星子般散落着茂密的森林、澄澈的水域、湍急的河流,或是涓涓的流水间……那些人间秘境的角落,一群美味的精灵不仅活跃着人们的餐桌,更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与虔敬。

千百年来,黔中圣境滋养着万物生灵,万物以独有的方式回馈世居于此的民族。人们接受着自然的馈赠,并从自然里获取灵感,完成对鱼的培育、养殖、捕捞。人们从鱼的身上,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只要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份辛勤的付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遵循着“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理念,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渔业产业,由“鱼”衍变到“渔”,由此取得良好的成效。

乌江东风水库黔西化屋基段三岔河

随着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落地见效,2018年以来,贵州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把生态渔业列为全省重点推进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走“放鱼养水、人放天养、以鱼净水”之路,全省上下聚焦湖库大水面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冷水鱼健康养殖、现代设施生态渔业,全力打造全域生态渔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顺应自然,贵州人将创造出更多的生态样本。

贵山多有灵,贵水总有情。新时代下的贵州,是发展的贵州、是奋进的贵州、更是兴业的贵州,贵之水与黔之鱼早已成为黔货出山的响亮名片,并被赋以绿色生态之名,游出大山,游向世界……

黔西化屋基乌江百里画廊

好山出好水,好水养好鱼。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州本土鱼类种质资源多、品质好,水生植物种类繁多,非常适合发展高品质水产品养殖。贵州紧紧抓住这一先天优势,坚决抓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大力推行五级河湖长制,结合好山好水好生态因地制宜、创新养鱼方式,发展“贵水黔鱼”,让黔鱼换家园,还生态之美,建群众富美家园。

《万峰湖治理前后的变化》2016年11月22日摄于安龙县万峰湖镇巷湾村。治理前网箱养鱼布满湖面。

《万峰湖治理前后的变化》2018年10月20日摄于安龙县万峰湖镇巷湾村。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撤除网箱养鱼,水质明显见成效。

20世纪80年代,依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贵州在长江流域的乌江、清水江和珠江流域的南盘江、红水河等水域实施了梯级电站开发计划。随着梯级电站的建成,境内形成了诸多大中型水库。为解决当地移民生计问题,乌江、珠江、清水江流域范围内开始进行网箱养殖。当时,农民进行网箱养殖,无疑是带来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丰厚的收益引得众人纷纷投产。然而,随着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逐渐进入无序发展的状态,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流域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清水江三板溪水库网箱养鱼拆除前后对比

2017年8月1日,中央第七生态环保督察组向贵州省委、省政府反馈“库区网箱养殖失控,过量投饵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等环保督察意见以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贵州拉开了水流域网箱整治工作的序幕。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投入补助经费17.93亿元,取缔网箱养殖33543亩,乌江干(支)流、珠江干流、清水江干流22个县(区、市)的网箱养殖全部取缔完毕,实现全流域零网箱、全流域禁止投饵,网箱养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清水江三板溪水库网箱养鱼拆除前后对比

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贵州全面取缔网箱养殖,积极推动全省水产养殖转型发展,实现了江河湖库环境治理与全省水产业绿色发展目标。2018年以来,贵州省下了莫大的决心,将分布在乌江上的5000万网箱全部拆除,这样的做法会有阵痛,但换来的是一江春水。渔民上了岸,脱离了祖辈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贵州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让渔民得到了妥善安置。渔民上岸后,贵州省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科技带动了产业发展,高标准、严要求的贵州鱼,在市场上风生水起,渔民变成的新型渔民,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这种转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江河湖库也早已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一片生机勃勃。

遵义播州区乌江库区拆除网箱前后对比

美丽的贵州大地上,因渔民上岸、网箱拆除,生态回归到最本真的模样,绿水与青山共行,黔地之上万物生长,山河之间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新篇章……

松柏山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