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优秀电影回顾(二)烈火燃烧 英雄降临

影视文艺频道 | 2020-03-26 14:43

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电影,数量大到惊人,有些被记住,被留下,更多被淹没,被遗忘。

优秀的国产电影面对巨大的竞争,不甘示弱,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它们越来越好,值得我们在记忆中为它们留下一块空地。

每个人的记忆都会做出选择,你选择留下什么呢?

2019年优秀电影回顾(二)

《哪吒之魔童降世》恶童形象颠覆传统

文/田木

相对于79年的那部动画片《哪吒闹海》,新版哪吒最让人意外的是哪吒不再是单纯的调皮小男孩形象,而是变成了魔丸转世的恶童,一嘴歪笑,一双烟熏妆的黑眼圈让人印象深刻。

哪吒的故事也不再是传统的“割肉还父,剔骨还母”,他一出生就带着魔丸转世的恶名,被百姓唾弃排挤,这当然要归功于申公豹的阴谋。

与哪吒相对的是,龙三太子敖丙则是灵丸转世,代表着真善美。两人原本是对立的身份,却因缘际会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朋友。老版中哪吒杀死龙三太子的桥段,也改成了哪吒和敖丙携手拯救陈塘关。

近几年,国产动画的进步可谓有目共睹,从《大圣归来》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再到去年的《白蛇·缘起》,都让人感叹国产动画终于不再是幼齿低龄风了,即便是成人也值得一看。

只不过,在内容改编上,国产动画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摸索。《哪吒之魔童降世》颠覆传统的改写固然让人眼前一亮,但内核上仍有不少漏洞。比如哪吒的两个哥哥,金吒木吒竟在片中只字未提。哪吒的母亲,在人设上总是有一点违和感。

片尾哪吒接受天雷劫,敖丙自愿与他一同承受,结局是两人双双牺牲,肉身死,灵魂被莲花护住,化为太极双生,也算是对应了开头魔丸与灵丸的共生关系。这一结局,虽然感人,但其实细想起来大有问题。

哪吒的身份,除了是李靖的儿子外再无其他,他当然可以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而敖丙虽是灵丸转世,却背负了振兴龙族的家族使命。敖丙一死,他身后整个龙族该怎么办?何况他用来救哪吒的万龙甲是整个龙族从每只龙身上扣下最坚硬的一片龙甲合成,包含了龙族的全部希望。

哪吒劝解敖丙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做主,是想他挣脱束缚,话虽不错,但挣脱束缚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并不一定就要舍弃家族。敖丙选择与哪吒一起承受天雷劫,是为朋友的情谊,让人感动,但同时也代表他抛弃了整个龙族的命运,这样真的可以吗?

新版《哪吒》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的日益壮大发展,这点值得肯定,不过在剧本打磨上似乎还稍欠火候。

《哪吒之魔童降世》:看不见的鄙视链

文/胡杨映像

陈塘关的那场浩劫,追根溯源,始作俑者应该是元始天尊,就是开场把混元珠提炼成灵珠和魔丸的那个主,也就是太乙真人和申公豹的师傅。屎盆子为什么该扣在他头上呢?因为他对太乙真人和申公豹没有一视同仁,是他对申公豹的成见,发酵成了一场劫难。

当师傅的,而且是神仙,对徒弟的了解自然是入木三分。相较于太乙真人,徒弟申公豹的综合素质显然高他不止一筹。

一是看外表,申公豹的身材高挑健硕,而太乙真人则是大腹便便。连自己体重都控制不了的人,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又如何能做到自律自制?相信元始天尊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二是看生活习惯,申公豹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太乙真人则是嗜酒成性。原本是灵珠脱胎转世于哪吒这一板上钉钉的事情,硬是因为太乙真人醉酒而误事。说句题外话,给陈塘关老百姓制造出这么大的祸害,太乙真人居然一直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元始天尊连给他一个批评警告什么的都木有。从申公豹的角度来看,师傅的一碗水真没端平。为什么端不平?后面详解。

三是看德行,申公豹自称一直以来很勤勉,观众也许会说这没多大说服力,口说无凭。但是从他一手调教出的龙太子敖丙的言谈举止来看,申公豹无疑是个非常懂教育、有师德的好老师。经他栽培的敖丙,既玉树临风,又温文尔雅,且本领不凡,重要的是还很有爱,一亮相就出手救了邻村小女娃,可谓是德才兼备。按现在的教育眼光看,敖丙绝对是品学兼优的学霸。

反观太乙真人,他的水平实在是让人难以恭维,由于他的缺位(估计多是喝大酒、睡大觉去了),哪吒没有得到足够的呵护,导致其善念被一一掏空,恶念被无穷膨胀。更为重要的是,太乙真人即使占尽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元始天尊传给他的殿堂级法宝《山河社稷图》,这是独一无二的神奇教具(影片中有非常精彩的视觉特效画面,堪称华彩段落),但是哪吒并没有因此而获益匪浅。

事实很清楚,情况很明显:如果元始天尊从一开始,就把培养哪吒的重任交给申公豹,就不会惹出后面这些个幺蛾子。但是,元始天尊就是不肯把这个重担交给申公豹。理由是什么呢?因为申公豹是妖!这就是根源——思想深处的成见。元始天尊的话说得很明白,太乙真人把培养哪吒这事办成了,就会被列为上天的第十二位金仙。这是一个到凡间“挂职”游历的宝贵机会,几乎没有什么工作业绩上的压力和挑战,就能平步青云。太乙真人没有给申公豹任何公平竞争的机会,就让太乙真人霸占了这个肥缺,直接导致申公豹的上升通道被堵死。

从申公豹的角度来看,自己原本是黑豹精,出身不好,起点比常人低。就是因为抱有不甘平庸的想法,才兢兢业业地修行千年成人。跟着元始天尊鞍前马后左右,终极的目标就是完成“妖-人-仙”的三级跳,最后修成正果。申公豹的动机和手段都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可元始天尊倒好,囿于成见,宁可把成仙的编制名额交给整天吃喝玩乐的太乙真人,也不愿意给申公豹一个机会。对于申公豹而言,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的伤害和打击。失望而绝望的申公豹是活活地被师傅元始天尊逼上了歧途。善恶本是盘根错节于一身,“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与申公豹命运一脉相承的是片中男主角哪吒的命运,他也是成见的直接受害者。从元始天尊到陈塘关的普通老百姓,满满成见。在成见面前,哪吒几乎没有任何辩解的权利和能力,只能默默承受戕害。关照现实,成见本质上就是鄙视链,芸芸众生身处其中,不少人在成见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成见,只是不自知而已。于浑然不觉当中,或是“助纣为虐”,或是“深受其害”。本片正是因为把成见写得那么入木三分,所以哪吒最后爆发的“我命不由天,我的命运我做主”呐喊才会显得那么的振聋发聩。

《我和我的祖国》:一次满满的文化自信表达

文/胡杨映像

《我和我的祖国》着力点是通过展现新中国七十年来的非凡历史瞬间,唤起观众的共同集体记忆,从而构建起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家国”桥梁,这座桥梁就像个人与国家的纽带,其间流淌的就是影片要热情洋溢称颂的爱国情怀。


一、新中国七个最美的历史瞬间

七个故事,七个导演的作业共同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命题迥异,但作品里牢牢镌刻上了七个导演的个人印迹。比较而言,最出彩的应是徐峥导演的《夺冠》章节。小男孩冬冬在个人与集体的两难选择中身心备受煎熬,一方面是女排夺冠的大主题,另一个方面则是小男孩冬冬极具私人化的个体情感,两者魔幻般地交汇在一起。徐峥事通过巧妙的、有趣的戏剧设计,使这个小故事呈现出强大的叙事张力,令观众笑中带泪、泪中含笑。徐峥首先是娴熟地把自己喜剧的标签展露出来,其次是把国家层面的意志表达与普通小男孩的细腻心绪作了很好的兼顾平衡,优质地完成了任务。

在《夺冠》中我们看到了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助力作用,同样在宁浩导演的《北京您好》章节里也有体现。葛优饰演的北京出租车司机把奥运会入场券赠送给汶川遗孤,这虽是个人的小行为,但由此延展开的、反映的却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为奥运会作出过奉献的群体。编导把镜头聚焦在普通人身上,找准了具有共同体验的最大公约数的观众,由此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得那种共通的民族记忆得以真实可信的表达。

管虎导演的《前夜》章节虽略显平淡,但整个段落真实还原出1949年开国大典前的北京,服装、布景、美工等等的精准复原,引领观众穿越回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

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依旧保持了他本人偏爱的哲学思考,两个误入歧途年轻人,用眼见为实印证古老寓言的方式完成了个体蜕变。

张一白导演的《相遇》里,女演员任素汐精湛的演技保证了这个平淡故事的不平淡。

薛晓璐导演的《回归》章节把镜头瞄准了仪仗队队员,背景是虚化的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现场。画面的主体仍然是历史中的小人物,编导想挖掘的是那时那刻普通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这是贯彻始终的影片底色。这个美学追求被七个导演一以贯之,和谐划一,包括后面的文牧野导演的《护航》章节,对天安门前的盛大阅兵仍然是虚写,镜头深处还是小人物——飞行员小宋佳。

二、文化自信溢满在大银幕上

《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为代表的国庆档影片、暑期档的《哪吒》、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等一众国产强片的面世,使得中国观众一次又一次在影院里收获满满的感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中国电影质量整体水准的显著提高。用最为正式的表述方式是——中国电影呈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这在近两年来的中国电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大国应有的精神与气度在大银幕上得到了应有的彰显和传播。

其一,光从电影片名的选取上,就颇见信心满满。以“中国”直接命名的电影,除了《中国机长》外,还有明年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女排》,这种直白源于底气十足。包括像《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片名,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红歌名字(也许会给部分电影观众预判该影片的类型带来困扰),但编导就是一锤定音的任性取名。这背后靠的是什么,就是电影人对人心向背所产生的巨大合力的高度自信,说白了,就是对这个国度超强的文化自信。

其二,类型上也是大胆开拓。以前不敢碰的科幻题材也大胆涉足,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结果《流浪地球》技惊四座。一直被歧视的动画题材,不屈的动画电影人屡败屡战,始终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突破口,结果《哪吒》横空出世,终于为动画电影正名,从此可以牢牢占据应有的市场地位和赢得充裕的投资。

回到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它是标准的主旋律电影,因为它在通过展现七十年来新中国的重大事件,诠释新中国的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这一次的探索深得人心,原因何在?七十华诞固然是大环境,但影片本身质量过硬、雅俗共赏,才是主要原因。

以前的主旋律影片,多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带来的是先天性的、仰视的距离感。虽然也有部分编导选择用小人物为视觉切入,但大多囿于水平有限,并未成功将小人物与大历史契合得相得益彰。这次《我和我的祖国》显然立意高远,选择的历史事件,是当下主要观众群体记忆的最大集合,00后知晓的奥运、神舟飞船,90后知晓的香港回归,80后知道的女排夺冠,70后乃至60后几乎是全部记忆的囊括,共同的历史记忆,自然能焕发出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影片虽然是命题作文,但七个导演各自把作业完成得很出色,使得中国观众得以从家里到影院,从小荧屏到大银幕,经久不息地沉浸在自豪中国的浓郁氛围里。

《烈火英雄》虽不完美,仍被感动

文/田木

故事改编自2010年大连港火灾的真实事件,名为滨海的城市石油码头管道爆炸,一座储油量高达10万立方米的储油罐已经燃烧并且泄露,流淌火随时可能引爆临近的油罐,整个储油区岌岌可危。

火灾不断升级,爆炸接连发生,火场不远处伫立的危险化学物储藏区,一旦被点燃,其爆炸威力相当于20颗原子弹,瞬间能毁掉整座城市,甚至威胁到邻国的安全。在这样的危难时刻,消防员们挺身而出,奔赴火场。

先来说说背景设定上,20颗原子弹的威力,小编认为还是夸张了点。整个城市陷入混乱,市民纷纷弃车逃亡,街道上各种打砸抢,甚至让人想到《2012》。但这只是一场码头的火灾,生生拍成了世界末日。

然后是角色人物的刻画,这一部分,值得表扬。

黄晓明饰演的江立伟原本是特勤一队中队长,因为一次任务中对火场情况的错误判断,使得队友失去了生命,江立伟也被免去队长职务,并患上了应激后遗症,始终对自己的过错内疚不已。最终在大火中选择把唯一生的机会留给了队友,自己被火焰吞噬。

杜江饰演的马卫国,原是江立伟的下属,一直想要出人头地,想得到家人和上司的认可,因江免职后代替他成为新的特勤中队长。

欧豪饰演的徐小斌,新婚不久,只是普通消防员,负责远程供水管道通畅,本来是危险度最小的岗位,却因港口漂浮垃圾太多,在清理垃圾时溺水身亡。

张哲瀚饰演的郑志,只剩三个月便要退役,平时偷奸耍滑,能偷懒绝不认真,但是在特勤队整只队伍被困时挺身而出,独力救出所有队友,自己被高空坠物砸中,活活烧死。

仔细分析,片子其实漏洞也比较明显,比如负责远程供水管道这么重要的环节竟然只安排了两个人?比如郑志身为马上要退休的老兵,居然会被自己的水枪惯力击晕?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实在让人大感意外。

但是尽管有这么多的bug,还是挡不住片子的闪光点和感动之处。江立伟和马卫国从对立到惺惺相惜并肩作战;徐小斌的认真负责不惧艰险;郑志在最后关头的勇敢无畏,人性的闪光点往往就在这一刻,当危机降临时,是选择逃跑还是迎难而上?牺牲的每一位英雄,他们以生命做出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