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谯家镇: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崛起”
“现在摘茶好太多了,一天摘下来,衣服也不会太脏,摘茶的手也不会太黑……”在沿河自治县谯家镇成片的茶山上,茶农们一边快速摘着茶叶,一边兴致勃勃地聊天,连片的茶山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当中,伴随着春茶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谯家镇煤炭资源丰富,曾是铜仁最大的产煤乡镇,最盛时全镇有煤炭企业七八家、小煤窑上百个,一半以上村民以挖煤为生。
随着生态保护政策出台,该镇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煤窑被关停。近年来,谯家镇积极探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茶叶、烤烟、辣椒、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实现从“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转变。
“之前谯家镇是以煤炭为主要产业,煤窑关停之后,镇里开始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目前茶产业发展效果良好,带动力强,规模达到了13500亩。”该镇副镇长侯元帅介绍。
谯家镇海拔1000多米,属高海拔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温差较大,自然环境优越,适宜茶叶生长。该镇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种植优势,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之一迅速推进发展,实现产业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目前,谯家镇有生态茶园13500余亩,其中绿茶11800多亩、白茶1500多亩、黄金茶100多亩,年产茶叶近400吨,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有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生态茶园,美了山川富了民。贵州云露富硒白茶有限公司负责人谯佐波介绍:“我们现在正在采雨前茶,每天组织的工人有200至300人左右。去年由于天气干旱,茶叶的产量有所下降,产值大概在1100万元到1200万元。”
贵州云露富硒白茶有限公司是沿河2013年生态茶产业建设项目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主要从事茶叶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及销售,建成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厂区,在堡上社区、谯家铺社区、桂鲜村等村(社区)建有核心茶园2112亩,公司现有管理人员6人,长期雇用周边农户20余人,每年季节性临时用工10000余人次,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56岁的茶农谯思芬,一边娴熟地摘着茶,一边和记者感慨:“我们年年都来采茶,这个茶产业还是好,人老了不能出去务工,来这里能找点零用钱,很好了。”
“我们每天早上七点多就到这儿了,要采到晚上六点多才回去,开始采茶这几个月都比较忙。”一旁50岁的茶农田万芬对镇里发展茶产业很是称赞。
据了解,自煤厂关停后,污染得到治理,该镇茶叶的品质得到提升,口感变得更好,深受顾客喜爱,销售地也得到扩展,从最开始的上海、南京、江苏,发展到广州、深圳、北京,品质的提升带来市场的扩大,又进一步为当地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今年谯家镇茶叶年产量预计是430余吨,将实现产值2760余万元。茶产业作为我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亮丽名片。下一步,我镇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推进生态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奋力推动茶产业品质再提升,助力乡村振兴。”侯元帅说。
(沿河融媒体中心记者 卢江仙 田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