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生命守护:87岁高龄老人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安宁疗护区的温暖相遇
近日,87岁高龄的周婆婆(化名)在家人的陪伴下,跨越琼州海峡,从海口辗转千里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场跨越1000多公里的“生命守护”背后,是家属历经50余天多方打听和3次实地探访后,对“生命最后尊严”的执着追寻,更是对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安宁疗护理念的认同与信任。
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安宁疗护区病房里,没有冰冷生硬的检查单,只有围坐一圈的温情对话。会议室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安宁疗护区副主任李洪广、护士长袁江南、管床医生乔彦雨正与周婆婆的两个儿子面对面沟通,“我们不奢求奇迹,但求舒适;不追求延长生命,只愿她少些痛苦。”他们将医学方案转化为了最朴素的承诺。家属与医疗团队共同按下“生命优先键”——以“最大的舒适、最少的痛苦”为核心目标,不进行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医疗团队每日动态评估周婆婆的身体症状和情绪变化等,家属及陪护全程参与翻身、喂食等基础照护。
针对周婆婆顽固的痰液,医生采用“雾化吸入+手法排痰+吸痰”三联方案对症治疗,护士掌心呈空心状从背部由下向上轻叩,直到痰液顺利排出,每2小时协助她翻身,更换体位。而每当夜间周婆婆心情烦躁时,护士特意调暗了病房灯光,在适量镇静的辅助下帮助她充分休息。
午后的阳光透过病房走廊的玻璃窗,袁江南护士长俯下身,掌心轻轻覆在周婆婆枯瘦的手背上,轻柔着周婆婆的指关节,手心的温度仿佛无声地说:“别怕,有我们在。”这一幕被周婆婆的家属用手机悄悄记录下来,成为最珍贵的生命剪影。
病房里,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为病床上的周婆婆洗头。护士长轻柔地用温水湿润周婆婆的银发,一旁的协助人员细心地枕着头部,确保周婆婆处于舒适且安全的姿势。从发际到头顶,再到后脑,护士轻柔地为周婆婆洗头按摩,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充满了关怀与耐心。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副主任李洪广表示,安宁疗护从来不是医学的“终点”,而是生命的“温柔驿站”。通过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每个生命活得更有尊严。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安宁疗护区
安宁疗护区共拥有医护人员17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8名,硕士2名,在职研究生1名,安宁疗护专科护士2名,营养专科护士1名,国际芳香治疗师1名,心理咨询师2名,中医治疗师1名。
安宁疗护区依托医院先进的专业化癌痛控制技术与优势条件,致力于对肿瘤终末期患者进行完全的主动医疗照护和舒缓治疗护理,在《“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充分知情、自愿选择”的原则下开展安宁疗护服务,2022年2月入驻“安宁疗护缓和医疗机构”,率先在省内为社区临终患者开展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生命教育,推进大众对“优逝”观念的认可,为癌痛患者提供“私人定制”的抗癌及姑息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王 远 军
主任医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疼痛科主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学科带头人。从事慢性疼痛诊疗工作20余年。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软组织痛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委会第一届腰背痛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贵阳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贵阳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国际风湿疼痛医师集团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擅长脊椎源性疼痛、四肢关节疼痛的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痛、顽固性疼痛的治疗。
李 洪 广
副主任医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宁养院副主任。从事疼痛临床诊疗工作15年余,发表疼痛学术论文6篇,参编《实用临床麻醉学》专著一部,专利注册三项,参编诊疗规范一项,《黔医人才》,贵阳市疼痛学会委员。
擅长癌性疼痛、各类慢性疼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慢性紧张性头痛、颈源性头痛、神经痛、交感神经链综合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纤维肌痛综合症、全身性生疼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症等疼痛疾病的诊治及治疗。
袁江南
主管护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护士长。贵州省肿瘤专科护士。擅长肿瘤患者姑息及安宁疗护护理。本科,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