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造访“且兰”》

综合广播 | 2021-08-13 08:56

作者:涤之

两千三百多年前,在贵州苗岭的大山中,曾经有过一个名叫“且兰”的神奇王国。

一个春风吹荡春日暖的日子,顺着一条窄窄的山路,我们慢慢走进了且兰古国——今天的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北一个叫做天官寨的地方。

且兰国,春秋战国时就已存在了,他是一个由苗族先民创造的、独立于诸侯政权之外的酋长国,曾与神秘的古夜郎国同生同灭。

苗族历史上第二次大迁徙时,一支走得最远的族系在西周期间顺沅水而上,到旧州大坝登岸,在这块上天赐予的土地上,建造了且兰。苗族先民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把贵州东部最大的湖积平原建成了鱼米之乡,且兰既成了黔东南最早的农业发展地区。“且”在苗语里表示城,王被称作“兰”。且兰的意思就是王者之城。

“你们要找的‘且兰’王国遗址就是这儿了。”顺着天官寨村长潘万莲的手指,绿油油稻谷正抽芽的万亩大坝,几处青烟袅袅、时隐时现的青砖黑瓦处,就是当年的“且兰”王国旧址。我们笑谑的“且兰国王”潘万莲带着我们且走且停,看:“这点是‘且兰’王国原来的大门洞;这点是大臣们上马下马的地方;那点是女眷们上轿子下轿子的地方……”在“大门洞”后的一户人家,一个苗族老太太在门前纺纱,我们要求和她照相留影,老太太听了庄重地说:“等等,我理一下。”老太太神情肃穆地理理袖子,掸掸衣襟上的灰尘,粗砺的手放在滑亮的纺车手柄上:“好,可以了”。“卡嚓!”留影完成。老太太仍回复到她原先静静地默默纺纱状。在“且兰”王国女眷上轿下轿遗址处,我们正待留影,一个身着苗装的硕壮大姐正巧要从此地经过,我赶紧叫住她,邀她同我们合影。那苗族大姐爽朗地咯咯笑着:“照来怕不好看,怕糟蹋了你们的相片。”“好看,好看!你的笑容就是最好看的。”我诚挚地说。又一声“卡嚓!”又留下了一张“且兰”国王和子民跟我们的照片。临了,苗族大姐居然向我们一扬手:“拜拜”?!

顺着田埂且走且停,不期然来至稻田深处,噢?竟然有一座土坟突兀地伫立在稻田中央。村长说这是古国沿袭下来的风俗,是遵从忆念先人的一种形式;即使是先人故去,也不忍让他远离,让他回归自己开垦的土地,请他守护着后世子孙。哦,古老淳朴得让人心颤的苗族啊!

且兰古国从前是十分繁荣辉煌的。秦代时,把小村落化为聚,小城市化为邑,大城市化为都。且兰既被称为国,那就是有城有都了。《黄平州制》里记载元代以前的古城在天官寨处,有“颓垣”。这或许便是那时的城墙了。既有坚固的城墙,又有王城的划分,可以想象当时的且兰是具有相当规模的。

山风吹过,天开始淅淅沥沥地落起小雨。绕过稻田,是几户人家青石块垒成的院墙,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山路的尽头,有一丛丛茂盛的竹子,经过竹丛,我们到了山顶。站在山顶四下眺望,远处云雾弥漫,万亩稻田铺向天边……啊!不知道几千年前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呢?试想当年的庄乔大军也曾在这儿与且兰国将士有一场大战。如今,这些历史都已静静地躺在满目青翠之下了!三千多年过去,这里的事这里的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这里不变的,依然是苗族同胞勤劳智慧和那颗待人瓷实的心。可不,现实中的“且兰王国”,在他们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辛勤劳动下,处处呈现一派:“青山绿水大田坝,小桥流水苗人家”的江南水乡图,他们真诚、礼貌、开朗、幽默地待你,压根儿就没想到要求你丁点儿的回报。这不,那位大姐和老太太,还有村长,都没有要求我们给他们寄照片。你不要以为她们就不想看到她们的照片。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真不希望他们会唱这首歌!

循着“且兰国王”潘万莲“这点叫潘家堡;那点叫邓家堡……”铿锵当当的苗人汉话音,我们来到了“潘国王”家门前。“就在我家吃饭吧,我家没得哪样菜,我做泥鳅煮豆腐给你们吃。”潘村长边热诚地招呼我们边随手揭开家门前一个大簸箕盖——哇!一大盆黑黝黝亮晶晶欢蹦乱跳的泥鳅诱惑了我们。“不用了,不用客气啦!”我违心地谢绝。苗家的“泥鳅煮豆腐”是一道城里人难得尝鲜的名菜呢!我吞着口水抗拒着我自己。

车还是缓缓地开动了,突然,“国王”送别的歌声追了过来——

客人你去几时来/ 来时到我天官寨/ 且兰留客古遗训/ 捉条泥鳅饭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