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传媒力量·息烽行 | 文明实践 守正创新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百名未来主播相约息烽
2024年7月8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育实践暨息烽县2024年“百名未来主播相约息烽”文明实践活动正式启动。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百名未来主播出发前合影
上午8:30,参加此次活动的2021级播主与2023级播主96名同学在韩洪雷、刘毅、尹云厚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出发前,三位老师就此次息烽行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人身财产安全、小组分工、工作任务和纪律要求等事项进行了再次强调。
上午11:30,活动启动仪式在息烽县文化馆举行,启动仪式由息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曾旭升主持。
启动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上,息烽县委网信办主任魏忠良致欢迎辞,热烈欢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百名未来主播走进息烽开展采访活动,详细介绍了息烽县县情,并就息烽县丰富的新闻资源进行了全面推介。
他指出,息烽县辖9镇1乡1街道(179个村〈社区〉),七人普全县户籍人口27.8万,有苗、布依、彝等31个少数民族。
启动仪式现场
息烽地处黔中腹地和贵阳、遵义两大城市之间,古有“川黔锁钥、黔中咽喉”之称,距贵阳龙洞堡机场70公里、遵义新州机场75公里,渝贵快铁、兰海高速、贵金古高速、210国道、川黔铁路纵贯南北,江都高速横跨东西,向南融入贵阳主城区的同城大道年内即将通车,北靠贵州第一大河乌江,水上航运能通江达海,中欧班列(渝新欧)沿线可直达县城,为息烽象道物流基地加持赋能,交通物流更加便捷。
息烽拥有“红色、温泉”两大特别资源和“生态、乡村”两大特色优势,现已开发打造了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贵州省金汤级温泉度假地1个、银汤级温泉度假地1个。红色资源方面,息烽是贵阳市唯一列入首批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县。境内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乌江峡两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被列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启动仪式现场
息烽县文旅局党组成员、息烽县旅游服务中心主任李丽就息烽县文旅资源、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她指出,息烽已发现温泉资源点12个,分布在8个乡镇。正在开发建设的平安驿·贵州民俗文化体验体(柏香山温泉),未开发资源点8个。已开发资源点3个,享有“液体黄金”“天乳珍泉”“一沐神汤万病无”的息烽温泉疗养院,被世界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誉为“国泉神汤”;有坐落在息烽县永靖镇龙泉大道,占地425亩,毗邻南山国有林场,位于G75兰海高速息烽南出口1公里处,世界三大氡泉之一的南山天沐温泉;有农文旅研融合、康养结合、养生度假绝佳去处的南山驿站温泉。
息烽县乡村富有特色,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省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建成狮子脑农业生态园、娘子庄园、锦绣桃源等乡村旅游景点。息烽县文化底蕴深厚。半边天文化发祥于息烽养龙司镇堡子村,这里书写了“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的动人篇章,凝聚出“巾帼风范、敢为人先”的堡子精神。同时,佛教文化、黔商文化、土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龙灯、花灯、阳戏和青山“四月八”、苗族刺绣等非物质遗产项目达100余项。特色美食方面,息烽资源丰富,息烽阳朗辣子鸡、息烽豆腐鱼、糟辣鱼、水井巷烧饼、三姨妈小肠粉和红岩葡萄、石硐猕猴桃、九庄吊瓜子、流长“红军梨”、养龙司百香果等特色美食美味,让游客赞不绝口。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播音系主任韩洪雷、教授刘毅、副教授尹云厚就学生实践活动进行了强调,衷心感谢息烽县各家单位为此次活动做出的精细安排和全面保障。要求全体同学按照“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文化知识广,心理素质好”的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培育新型劳动者,使用新型生产工具,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奋发蹈厉,庄敬自强,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紧握奋进之笔,回答时代之问,书写壮美华章。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息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主办;由中共息烽县委宣传部、息烽县委网信办、息烽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息烽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协办,亦是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国家一流专业《播音主持创作专业拓展》课程内容。活动中,百名未来主播分成24个小组前往息烽县永阳街道、永靖镇、养龙司镇、流长镇、青山苗族乡等地,深入城市社区、乡村、景区景点与群众、游客互动,围绕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讲好群众身边好故事和息烽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产品、精神文明建设等主题,采访完成图文新闻稿和短视频等宣传作品。息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参加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生征集35个优秀作品(其中5个为文明城市建设相关主题作品),并择优以“优秀网络传播作品”向省委网信办推荐。
采访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未来主播们在息烽县青山苗族乡采访扎染技艺
在农家小院完成出镜报道
采访息烽县傩戏省级非遗传承人
采访息烽县青山苗族乡芦笙制作工艺和表演技艺
体验息烽阳朗鸡加工制作过程
指导老师组织各小组汇总采访情况
文字来源:刘晓璐 蔡大江 娄宇豪 陈倩倩
图片来源:马富敏 谭亲媛 张斌 段伊琳 杨瑞茹 毛湘芸 王文婷 李丽
指导老师:韩洪雷 刘毅 尹云厚
出品: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
中共息烽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