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故事漂洋过海:留学生以青春为笔,写就跨文化新章
7月19日,随着结营仪式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圆满落幕,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知行贵州——“畅游文旅贵州”暑期夏令营正式画上句号。
7月19日,随着结营仪式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圆满落幕,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知行贵州——“畅游文旅贵州”暑期夏令营正式画上句号。来自25个国家的40余名留学生,在五天的研学中穿越地质奇观、体验非遗技艺、触摸发展脉搏,最终带着对贵州文化、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跨越国界的友谊,踏上归途。
知行贵州:一场多维度的文化沉浸
五天行程中,留学生以贵州为课堂,开启了一场从地质到人文、7月19日,随着结营仪式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圆满落幕,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知行贵州——“畅游文旅贵州”暑期夏令营正式画上句号。来自25个国家的40余名留学生,在五天的研学中穿越地质奇观、体验非遗技艺、触摸发展脉搏,最终带着对贵州文化、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跨越国界的友谊,踏上归途。
从自然到历史的深度探索。在贵州地质博物馆,数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与喀斯特地貌演化史,将贵州的“地质史诗”娓娓道来。
天河潭景区的喀斯特山水则以另一种方式震撼着学子。清澈溪流与陡峭溶洞交织成画,而当糍粑的糯香与蜡染的靛蓝在指尖流淌时,文化又以更鲜活的方式被感知。
若说自然与非遗是文化的柔美注脚,坝陵河大桥的钢铁脊梁则书写着发展的力量。博物馆内,设计图纸与模型展现中国基建的智慧;百米深渊之上,钢索与铆钉承载着跨越山河的勇气。伊朗留学生阿里抚摸着桥身:“它像一条飞龙,连接了山与山,更连接了心与心。”
八音坐唱的旋律则为这场旅程添上民族风情。布依族音乐人以笛子、月琴、鼓点编织跨文化乐章,学子们换上民族服饰,在光影交织的峰林间沉醉。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丽萨手持毛笔,在宣纸上留下深浅不一的墨痕:“笔尖的每一次触碰,都是不同文化的对话。”
终章之日,万峰林的生态研学与纳灰村寨的徒步,让留学生近距离感受喀斯特地貌的生机。梯田层层、民居错落,田园风光中,文化以最质朴的方式浸润人心。结营仪式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代表为学子颁发证书,并寄语:“愿你们成为文化的桥梁,让世界看见真实的贵州、真实的中国。”
文化深耕:从理解到热爱的升华
在整场暑期夏令营的过程中,留学生通过地质、非遗、基建、生态四大维度,构建起对贵州乃至中国的立体认知。地质博物馆的化石与矿物,揭示了贵州“亿万年演化史”;八音坐唱与蜡染技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坝陵河大桥的钢铁脊梁,则象征了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友谊长存:跨越山海的青春印记
篝火旁的欢笑、桥梁上的惊叹、非遗工坊里的创作……这些片段被留学生珍藏在记忆中。离别前,他们互留联系方式,约定未来在中国或各自国家重逢。主办方表示,夏令营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粒种子:“希望学子们成为桥梁,让世界通过他们看见真实的贵州、真实的中国。”
来自马来西亚就读于江苏大学的Kor Ghee Seah(谢丽琦)在结营前有感而发:“在这次活动中我一直在突破自己,因为热情的你们我收获了很多可贵的友谊。很感谢每一位在我不好意思拉起我手的朋友,也很感谢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有趣的你们、热情的贵州,希望以后我们还能再次相遇!”
分别在即,有的同学流下了不舍的泪水、有的同学在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随着车队驶向机场,夏令营的帷幕缓缓落下,但文化交融的种子已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这场跨越山河的旅程,终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不可复制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