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交旅融合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5-07-15 14:35

交通是旅游的命脉,旅游是交通的灵魂。7月15日,记者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贵州桥旅、路旅、航旅同向发力,交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全省3A 级及以上景区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72%,4A 级及以上景区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81%,5A级景区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桥见贵州”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品牌,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交通强国实践伟业和贵州新风采。

“桥旅融合”引领山地旅游新范式。

贵州交通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在景观设计上,充分考虑地域特征,以地方(民族)文化为内核,以桥梁景观为延伸,以环境景观为燥托,注重与环境和谐共生。同时还注重业态打造,围绕世界级桥梁打造世界级旅游标识,打造了坝陵河大桥、平塘大桥和花江峡谷大桥等桥旅融合项目,丰富拓展极限运动、科普研学、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业态。

“路旅联动”促进沿线产业新发展。

近年来,结合世界自然遗产地、少数民族村寨、喀斯特地貌等自然、人文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铜仁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凤景道等旅游风景道和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按照”一区一特色”理念,全省高速公路打造了以 863 凯雷高速西江服务区、G75 重遵复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娄山服务区为代表的“交通+”多种产业融合新型服务区,持续擦亮“最美高速”靓丽名片。同时还采取“交通+旅游+产业"的模式,打造集旅游发展、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为一体的旅游公路。湄潭27°茶海路以路为媒、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十大最美农村路”,黔东南州“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获评“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围绕“黄小西吃晚饭”“村超”“村 BA”等重点旅游资源,加快“多彩贵州1号发展旅游公路”试点路段建设,年内再打造1000公里美丽路,持续丰富路旅融合业态,全力支撑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运游融合”打造运输服务新体验。

为了让游客省去繁琐的转车、等车等环节,贵州交通打造“小车小团”运游融合品牌,实现“大小交通无缝衔接”,如今“小车小团”运游融合已经成为入黔游客沉漫式体验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2024年,全省共计完成小车小团旅游包车6万余次,同比增长60%。同时还创新打造“飞阅贵州·支支串飞”联程联运服务平台,依托“一枢十支”机场布局,推出“支支串飞”旅游模式,实现游客快速便捷地穿梭于多个旅游目的地。2024年,推出“干支联动·支支串飞”航线组合10条,累计开行景区直通车207条,有效串联起重要景区景点,让游客充分感受“飞阅贵州”的精彩。

“数智交旅”培育融合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贵州交通在数据共享、服务配套、拓展市场上做足文章。在数据共享方面,打造贵州省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实现交通运政数据与旅游车辆、景区等数据共享。在完善服务配套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汇聚全省旅行社、旅游客运企业、重点景区、购物店、旅游客运车辆、驾驶员等信息,解决了从旅行社下单、合同签订、包车牌申请及打印一站式管理。积极拓展市场,与广东“粤通行”等平台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展省外旅客资源市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助力产业升级.

“多方参与”激发交旅融合新动能。

探索多元化投融资,鼓励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交旅融合发展领域的建设开发,成功打造“贵高速·山地房车”等旅游品牌。组织文旅企业和交通企业开发打造有特色、可持续的交旅融合项目,如鸭池河大桥桥旅融合项目、六广河交旅融合示范区,实现公路企业搭台、文旅企业唱戏的良性发展格局。贵州交通还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参与交旅融合项目,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降低项目主体运营成本,实现综合效益的有效提升。此外,贵州交通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思路,以构建“全域旅游为契机,以旅游市场发展为导向,以现有航道资源为基础,以各类旅游资源分布为依据,突出贵州省“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原生态自然风貌、民族风情和文化积淀,以绿色航道为主题着力建设锦江、格凸河、乌江百里画廊、荔波漳江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航道,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打造“绿色水运”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