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过去了,我过不去
一键重启1997 !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纪念,我有些迫不及待了,特别想回去看看……
那个人人都想去的香港的1997。
这次我来到了电视覆盖人口率99.2%的广州,准备关起门来好好看一场电视。当然,看电视只是打发时间,这次回来,我主要目的是密谋一件我的大事。
众所周知,这一年最重要的事自然是香港回归。出于这个原因,各大频道也热衷播放TVB电视剧,什么《大时代》《难兄难弟》《刑事侦缉档案》,都非常常见。
这不,我一打开电视就看到翡翠台在播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
这一版的主题曲《难念的经》更是武侠歌曲的天花板,一首歌圆了很多人的江湖梦,也因为高难度成了演唱者的噩梦。直到2022年的社交媒体,各种达人们还以挑战演唱此歌为乐,很是无聊。
但这些,都没有我的那件事重要。
再一换台,《快乐大本营》正式开播。之后几十年屹立不倒的它,掀起了地方台的「娱乐革命」。大本营开启了「流水的男主持,铁打的李湘」之路,男主持在经历了李兵、海波之后,98年迎来了何炅,99年收获了维嘉。
再换个台,我就看见了《泰坦尼克号》的播出预告。这样的电影在家看是不好的,就像远在2022年的人在家用平板看《神奇动物》,啧,没那滋味。
希望能去电影院再看一遍,不是为了重温“You jump,I jump”的经典台词,更是为了重温杰克画笔下的露丝。毕竟以后都是删减版了,删减掉的都是那些美好。
当然,这事虽然很动人,但没我那个重要。
97年的各大晚会是我此行一定要看的,尽管它们还是没我的那件事重要。1997年的香港,才是全国人民的向往。
九七恋曲迎香港回归大型演唱会,邀请了那英刘德华同台演唱罗大佑词曲的《东方之珠》。
据说当年在香港回归盛大的交接仪式后,香港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电视卡拉OK,数百万人同时跟着电视合唱《东方之珠》。
一个转台,我便看到了这一年无线电视举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盛典的实时转播。
这一年的劲歌金曲仍继续被四大天王包揽,当然也有其他活跃的明星。
女歌星前三名是王菲、郑秀文、陈慧琳,张惠妹凭借《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从台湾杀到了香港,拿了最受欢迎国语歌曲和新人奖银奖。
男歌手出现了古巨基、许志安等人,谢霆锋也已经上台,获得了新人奖的金奖。
除了阿妹,从台湾火到全国的歌曲,还有任贤齐的《心太软》。作为一个从2022年回到97年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哪首歌能火到《心太软》这个程度了。
自然的,97年最大的事终究是香港回归,《公元1997》《1997永恒的爱》等诸多公益歌曲应运而生。
这一年的春晚,开场就是歌舞《大团圆》,又唱火了金曲《春天的故事》,零点报时前,唱的是《公元一九九七》,这首歌在若干年后的《夏洛特烦恼》里又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它的结尾唱到:
“1997年 我深情地呼唤你”
在这之后的多少年里,无数人也无数次地呼唤着1997年。可我们再也没有了这样一个1997年,也没有了那样的深情和浪漫。
看电视也看累了,随手拿起手边的报纸,我看到柯受良驾着三菱车飞越黄河的简讯,这事也是为了给香港回归献礼。
柯受良无疑是当年的大人物,只用了1.58秒飞跃黄河,获得“中国第一飞人”的称号,他还留下了一首《大哥》,就是那首“我不做大哥好多年”。
娱乐圈也没闲着。黄渤还在开皮革厂,王宝强还在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传说中的「中戏96班」的同学们,章子怡、刘烨、秦海璐、袁泉、曾黎、胡静还在念书。
1997,还被称为内地的互联网元年。中国电信的163网和169网,让第一批网友尝到了上网的快感。
这些都很重要,但其实也不如我那件事重要。
走此一遭,我只是为了看到一部电影。
1997年,《甲方乙方》上映,冯氏喜剧拉开序幕,也第一次诞生了贺岁档这一概念。
《甲方乙方》和《我爱我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借用平凡人琐碎的生活告诉观众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式幽默。
如我所愿,在1997年看到《甲方乙方》的最后一分钟,我一直期待的大事终于到来。
电影的结尾,杨立新穿过长廊走入漫天飞雪,一如我们裹紧衣着走进时间里隧道里。这时葛优的旁白缓缓升起,念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好的台词之一: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我的大事,终于了了。
每一年,都是特别又不特别的一年,日子慢悠悠地过着,人们到了年末开始回顾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似乎什么都做了,又好像有很多未竟之事。
那些难忘的日子,被以书信、影像等方式流传。你说当事人还在意吗?我们未知。只不过,大街小巷里、报纸里、电视里,记录着这些一个个鲜活但在不断老去的面孔。
再一次,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