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踏沃土,聚力促发展|贵州工贸职业学院“产力新锋”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云南省鲁甸县
为提升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服务产业发展的责任意识与能力素养。8月6日、7日,贵州工贸职业学院“产力新锋”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开展以“服务产业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高标准香菇种植示范基地。在基地负责人介绍完680余座标准化大棚带动150余名村民就业的显著规模后,队员们跟随基地技术总监进入香菇种植大棚。部分同学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亲手实践测量菌棒间距、监控环境温湿度传感器数据,学习如何维持精准的20cm间距、70%湿度、15℃温度环境;另一组则在“半开膜促菇”技术区,观察并参与菌棒薄膜的启闭操作,直观体验提升出菇效率与品质的关键技术细节。 这些前沿科技创新与工业化管理的深度融合,不仅让青年学子惊叹于“一粒种子”背后的科技力量,更深刻理解了产业提质增效的现代化路径。
次日,团队旋即转赴鲁甸县万亩稻田示范区。队员们卷起裤腿,真正踏入田地,不仅与种植户深入交谈,倾听最真实的产业之声和发展诉求,更在农技员带领下,辨识不同稻谷品种特征,学习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动手检查田间水利设施的运行状况。在广袤葱郁的稻田间,鲜红的团队旗帜迎风招展,将青春的身影与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定格一体,以镜头礼赞“青春向乡土扎根、才智为产业赋能”的坚定誓言。
行走阡陌间,同学们感受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绝非空谈,扎实的基础设施和高适配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满足民生需求至关重要。
此次鲁甸之行,是一堂行走的“大国三农”实践课。它让青年学子实地触摸到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沿脉动——从科技农业样板到最接地气的民生需求,更显著深化了其对“服务产业发展”核心内涵的理解:科技是引擎,绿色是底色,而满足群众需求、畅通产业循环是根本目标。
队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这趟实践打通了书本知识与产业实情的‘最后一公里’。今后课堂学习将更有方向、更重应用,特别是农业装备自动化、环境控制技术、农产品加工营销等专业课要精钻透。”“产业升级需要既懂技术又能接地气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职业技能培养必须紧盯市场动态和基层需求。”“我们会持续关注农业发展,利用电商、设计等专业所长,为香菇品牌推广、稻米市场拓展等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真正让智慧在服务产业中发光。”大家决心让青春力量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持续绽放绚丽之花。
图文/李洪威 胡潇
编辑/王近松
审核/聂立新